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黄庭坚的《清平乐》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它的鉴赏价值在哪儿?
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处是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鉴赏价值是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赏析:此作以嗫嚅独语的方式,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自问自答,一往情深。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上片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下片写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清平乐·烛光秋地赏析?
上阕写晨景,“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秋天的色彩是很分明的,青林、红子,但也敌不过秋风,在不知不觉中往下落了。这一副秋景图,色彩分明,动静结合。
下阕写夜晚。“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秋夜是如此宁静,火炉里散发出木材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该吹熄蜡烛入眠了,但明亮的月光却照进屋中来,可能又勾起词人的心事来,那就索性先不睡了,再坐一会儿,可是身上又明显地感觉到凉意难耐了,便去拿了件外衣披上。至此,词人再没往下写了,留给读者以很多想象的空间,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上一篇: 人生价值的现代诗2句名言警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