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正文

纺织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023-01-04 20:30:46 暂无评论 146 美文摘抄 纺织机   历程   怎样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 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 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 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 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 仍在用它纺纱。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 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 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 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 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 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
  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 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 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 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
  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 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 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 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 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 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 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 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 20〜60倍,每人每小时 可织布0。
  3〜1米。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土 •哈格里夫斯 (约1720〜1778年)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

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年)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 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 经线。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1753〜1827年)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 明了走锭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 8股细纱。
  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 处,所以又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 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绕在线轴上时 再移回。
  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1784〜1848年)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纺纱 机上纺。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 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扭着纱线。
  

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最简单的织布机 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导引的另一根 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 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
  
  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 机的脚踏板引入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1704〜约1780年)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 工作效率。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随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阴家埃德蒙• 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 的主要动力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