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作铺垫。
小题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小题1:
试题分析: “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骀荡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去年”、“今朝”之顿跌做一铺垫。
点评:分析诗句作用时,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且本题的题干部分也给了这方面的提示。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整首诗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以“去年”、“今朝”的辞意宕跌,追怀“去年紫陌朱门”,即在京都朱门府邸的欢爱相聚,两情依恋如春风搓柳。而今朝呢?已然“雨魄云魂”,雨散云消化为缥缈魂魄啦!“断送”二句写生者之悲痛:今朝依旧是春风搓柳之美景,自今后再不堪目睹,见之断肠伤神,一生都将相思憔悴矣。最难堪黄昏凄寂,不知此生将消受多少寂寞黄昏?真是沉痛哀绝,再无欢趣!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杜审言的《渡湘江》
前两句是用不同的春景衬比今昔的哀乐。
“怜”字表达作者的郁结愁怨以及心有不甘
杜审言作此诗时心里很郁苦。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南方边远蛮荒,大概是今天越南北部的地方。过了湘江还得往南跑。作为一个热衷权力的人,落得如此光景心中凄凉可想而知,故在途中作了此诗发泄苦楚。
开头就是“悲”,因为当年在长安帝都为官时的风光日子不可复得,他不由大为悲叹,思往日而悲如今。此是今日之悲。
然后是“愁”,春日花香鸟语,美不胜收,而他自己身在美景之中,心犹自留连在长安官场。愁的是这美景虽如“昔游”可毕竟是“边”疆之美,非他所欲,不光没心情享受,反而勾起他想起“昔游”来,难免愁绪满腔。
头两句,简言之就是:今非昔比。悲愁前、后春日时节的地点、身份、景遇有天渊之别。
“怜”这一句是本诗中心,看着那江水都在北流,他自家却是从京城流放南窜。自怜自哀之情,难以尽述。换句话说就是,“当年大爷也曾天天下馆子,可如今……”。此“怜”字满腹伤怀,心有愤懑。
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扩展资料: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释义: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 上一篇: 艾青诗选最有时代性的诗歌赏析?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