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可以算是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则是从《尚书》开始的。《尚书》的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以及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在先秦,散文处于应用夹断,渐渐的,有些散文喻理于形,要说代表非《论语》莫属了,不仅有孔子的笑容还有子路子贡等人的性格,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再后面就是《孟子》,孟子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庄子》给人变化莫测的印象,《墨子》极其富有严谨性,《荀子》朴实深厚,《韩非子》严峻峭刻,对后世都有相当的印象。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春秋左氏传》把历史事件写地故事化了。《国语》,《战国策》等也有不同的影响。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
二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等。《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常常避免对称,文气流畅疏朗,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汉书》则是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汉代政论家,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贾谊的《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了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失血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出现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写的《荀子》则是最早的应用文。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多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辞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从扬雄开始到东汉,词赋中就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三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骈文是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魏代的散文向清俊脱俗的方向发展。东晋初年王羲之的风采,疏爽自然,情味隽秀。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影响很大。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如鲍照、孔稚圭、陶弘景、吴均、丘迟的作品。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文章把描写、叙述、抒情融为一体,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也用了很多典故,于争整齐排偶中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四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人物。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但骈体文在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妨害,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是显得不切实用。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的统治地位,这场文体革新也因此叫做古文运动。韩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词语,词汇丰富,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头皮,清隽卓绝。他的山水游记,以惊喜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晚唐时期,时局动荡。延续到宋初,欧阳修再度发起了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文学集团,于是中断了韩柳古文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只是欧阳修和韩愈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不过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比如他在《醉翁亭记》中就运用了骈散结合。《秋声赋》也是,这样让散文具有浓厚的诗意。继欧阳修后古文运动去的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骈散结合,长短错乱。唐代的散文实在先秦两汉散文和六朝散文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八大家的散文成为了元明清三代学习的楷模。
五
元代散文原地寂寞,缺少名家和名篇。明清两代,实行文化专制,妨碍了文学的发展。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明代中期,文坛上最有声势的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中心的“后七子”。明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也有“唐宋派”,他们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动派,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明代晚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新的社会思潮反映到了文学领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个性化情感与欲望。晚明小品,成就最高的就是张岱,他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则各有特色。它放荡洒脱,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文中突有表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梧桐派”是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清代中期,与梧桐派异趣的散文家因为“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感情真挚,生动清新。鸦片战争前后,资产阶级文化启蒙思想逐渐展开,突破了一般记事和议论模式,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而其后的五四运动则以更加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方面彻底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思想,一方面提倡白话文,坚决反对一直影响到清末的梧桐派及其旁支余脉,直至其消歇,而散文也就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代。
六
综上是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过程的概括性介绍: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较强。
二、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是,无所不写;体制上,有不同种的类型。
三、中国古代散文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四、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
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是作家生活、思想、风格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某一个方面,那么,古代散文也不离外,他们所反映的就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历。因此,学习古代散文首先要了解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风格特色。但是,不同的作家,其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就不同,其作品风格也就不同。即使同一作家,他们的思想、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那么,作家的生活经历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动而改变,因而,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风格特点在作品中就有不同的体现。因此,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学习古代散文的一个前提。例如,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整首词格调柔婉缠绵,文笔清新精致,语句直白,意味隽永,展示了女词人的细腻笔法。虽然同样是写离愁的,但是,与后期丈夫死后所写的《声声慢》风格却完全不同。《声声慢》词情凄清,着力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并反复诉说自己内心极度的孤寂感,诗人以残秋景色为衬托,抒发了亡夫家破,自己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深愁惨痛。
二、了解作品文体结构的特点
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何种文体。古代散文的种类多样,名目繁多。早在汉魏时期,曹丕在《典论�9�9文论》中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体。自此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以多达几十中,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因此,学习古代散文就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如“记”,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原由等等。如苏轼《石钟山记》、姚鼐《登泰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都是“记”体。这三篇有机都遵循“记”的体式要求。他们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写作记原由。文体起着对所写内容的框架作用,因此,学习古代散文,就应该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特点。
文学类书籍纠错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