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体诗到格律诗,中国诗歌的演变是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宋代严羽曾概而言之:“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沧浪诗话·诗体·一》)古诗若按历史断代,则六朝前诸作,包括《诗经》、《离骚》、先秦古诗、汉魏乐府,称为原古体;六朝至唐诸作,称为仿古体;在唐代又衍生出律化古体。它们之间的差别,常以是否含有古韵古意和格律上的自由度去判定。唐代律诗成熟后,唐以前的诗被统称为古体诗,唐代的诗称为今体诗,宋代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清以后的诗大致可称为近代诗,清末以后的诗便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非律化的新诗和律化的格律诗两个分支。
古诗的形式十分丰富,是古代最灵活多变的自由诗,与格律诗相较,其明显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篇无定句。短可四句,如前述之《弹歌》;长可三百七十多句,如《离骚》。
(2)句无定字。从二言至九言乃至杂言,以四言、五言、七言最常用。
(3)韵无定格。可一部平韵到底,可一部仄韵到底,可叶邻韵,可多部平仄韵转韵,但要注意,每个韵部最少得用两个韵字,亦即篇中用同一韵部的句子若只有两句,则这两句都得叶韵(平叶平,仄叶仄)。
(4)句子平仄不作有序安排,句与句之间的平仄无粘对关系,即没有声病律病的说法,但有一个“句自为律”的共识:句子自行调整平仄结构,以自由自然为合度。
(5)对仗宽松灵活,具体表现在:1)篇中句子完全没有对仗;2)篇中句子随时作对仗;3)对仗位置不确定,根据内容由作者自行裁量;4)对仗句词性大致像样即可,平仄和词性都无严格要求和限制。
综上所述,对古体诗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点:句式基本整齐和必须叶韵。
唐代格律诗盛行,当时作者所作仿古诗,为了与格律诗区别,在字数、句式、叶韵、对仗各方面,都尽量避免格律化,刻意把句子作成孤平、拗句、三平尾、三仄尾、叶仄韵、转韵或字数参差,对仗随意,以出奇制胜,追求高古、朴拙的效果。
格律诗与古体诗比较如图:
- 上一篇: 人生若知如初见的美文日志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