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将知识、道理、教训编入儿歌,对儿童起到增长知识,明白是非,接受教育的作用,所以儿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单一,道理浅显。
一首儿歌,一般只单纯地、集中地描写或讲述一件事物,简单明了地说明一个道理,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2)篇幅短小,易懂易记。
由儿童的发展特点所决定,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都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所以为了适应儿童理解力和记忆力较弱的这个特点,儿歌都比较短小,易于儿童的记忆。
(3)节奏感强,易诵易唱。
儿童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好儿童的语言能力,儿歌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通过背诵儿歌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所以对儿歌的要求就必须是儿童喜爱。儿童一般对节奏比较敏感。一首好的儿歌,读起来必须琅琅上口,易诵易唱,才便于儿童的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勾画批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上古歌谣
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配合音乐舞蹈
先秦诗骚
《诗经》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子
唐诗
继承南朝诗歌形式美,改造宫廷诗
宋代
元明清
没有文字记载
制礼作乐
建安时期
西晋时期
初
宋诗
《楚辞》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风、雅、颂
赋、比、兴
《离骚》成就最高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继承诗经,反映现实
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
刘勰誉之“五言之冠冕”
建安风骨
东晋时期
陶渊明:田园诗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
民歌发展
北朝民歌最高成就:《木兰辞》
盛
中
晚
李白、杜甫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高峻雄浑、刚健有力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
韩愈、孟郊
元稹、白居易
刘禹锡: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
柳宗元:山水诗
李贺
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韦庄
北宋
宋词
南宋
婉约派
豪放派
元小令
词
清
以文为诗,追求平淡,好议论,重理趣
苏轼
黄庭坚
杨万里
陆游
柳永、李清照
苏轼、辛弃疾
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元好问
元曲
诗歌的起源及其发展是什么?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诗歌的起源 [原创 16:13:46 | 发表者: 俺样]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说法众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表现说等等。其中劳动说最为人们所认可。而诗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其二,原始民族对于神明由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淮南子》里有过比较具体的描述: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当然,由于那时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语言也不发达,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邪许”的声音还比较单调,既没有歌词,自然也没有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它是真正的诗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谣。
从仅仅有表声的歌谣发展到同时也表意的诗歌,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吕氏春秋》的《音初》篇记载了一首《候人歌》,歌词是:
候人兮猗!
可以看作是表意诗歌的一种最简单的雏形。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许”一样,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意愿,而具有虽然简单却比较具体的思想内容了。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样化,诗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时期,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的某种愿望,而且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了。《吴越春秋》里记载了一首《弹歌》,歌词是:
断竹,续竹,飞土,逐`。
在这短短的八个字中,反映了原始时代我们祖先打猎的全过程和生动的场面。这首歌谣不仅内容完备,情节生动,而且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大体具备了诗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谈谈诗歌起源于宗教.在原始的歌谣,我们能找到很多祈天一类的作品,例如《礼记・郊特牲》里就记载了一篇相传是神农时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照字面意思看来,这首歌谣显然是当时劳动人民因无力战胜水旱虫灾而向“天帝”发出的祈求,希望不要降灾祸来危害庄稼,让大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
卜辞是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时代的文字,因为它是通过宗教巫术占卜吉凶祸福的,所以叫“卜辞”。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卜辞中,也有酷似诗歌一类的记录: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这几句卜辞,从内容看,不仅文字完整,而且意义非常明显。从表现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具备诗歌的形式了。如果对照一下汉代的乐府民歌《采莲曲》,就更有理由说它是一首诗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说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宗教,并不是说这二者是相互脱离、各不相关的;恰恰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里所提的八阕诗歌,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是从这八部诗歌的名称来看,既直接与生产劳动有关,又跟当时的宗教迷信关系密切。 特别是“敬天常”、“依地德”这类名称的歌词,很明显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等)的重视,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 上一篇: 不会很好的划分句子成分怎么办?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