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赠庐司户》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
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奖赏发给谁》
古时候,欧洲有个国王布告天下,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授奖大会。会期一到,全国的能工巧匠、英雄豪杰、学者诗人,都云集到京城的广场,准备接受奖赏。 授奖开始了。一个画家手捧画册登上授奖台,对国王说:“陛下,我的画像阿尔卑斯山的春天般的美丽,我可以得奖。”国王摇摇头。 第二个登台的是个医生,他说:“前年瘟疫流行,我治好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我能得奖吗?”国王仍然不同意。 第三个登台的是个全国闻名的诗人。他向国王致敬后说:“我的诗可以和中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比美,奖我吧!” 国王说:“即使李白、杜甫、白居易再生,我也不奖他,何况你呢?”又有许多人信心十足的走上了授奖台,然而,他们也都是一个个空手而归。于是人们议论纷纷:奖赏究竟应该发给谁。 最后,夕照中,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挽着一个小姑娘登上授台,说:“陛下,祖国的春天,遍地是桃花红,李花白……” 国王满面春风的说:“你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奖赏应该发给你。”于是郑重地将最高奖赏——一枚从阿尔卑斯山采来的并蒂桃花,插到老师的衣襟上。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授奖大会在金色的霞光中结束了。 那个国王不把奖赏发给诗人,发给医生,发给画家,而发给为制造国家栋梁,而辛苦工作的---老师,表明了老师的重要性的思想感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题目是什么?有关作者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推奖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则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德潜归纳的全诗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很平凡。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用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廖仲安
- 上一篇: 关于民间故事的诗歌?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