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2.我的良友3.闲情4.一只小鸟5.笑6.海上其他的也可以、只要在100字以上、。。问题补充 2009-08-18 16:07不要给我发网址、匿名 回答:4 人气:29 解决时间:2009-08-20 13:04 满意答案好评率:53% 美的极致——冰心散文《笑》赏析(备课资料三)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一 美的意蕴1.景色美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2.人情美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二 美的赋形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生活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2.清新而精美的文辞冰心早年对新散文的语言有过自觉的追求,曾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本文刚一发表,便被竞相选入学校课本,语法学家作了通篇的句式解读。文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显示了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上文提到的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情怀,正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辞意双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苏轼在评他人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自然天成,无意而工,清新俊逸,历来被认为是诗文创作的最高境界。用“天工与清新”来评价《笑》的语言艺术诚不为过。首先,景物描写纤巧细腻,意味浓厚。全文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屋内,“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三言两语便是一幅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安琪儿凸现,形象感非常强;两个动词“隐”和“浸”字都极其有韵味。第二个场景是在古道上,“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组合起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一闪现;无意而工的齐截的句式,像诗语一样琅琅上口。第三个场景是在海边,作者在雨晴之后赶路,“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确是神来之笔!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旧诗。这里的个个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很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洗练、优美的画面。其次,遣词造句化用古今,兼取文白之长。例如,文章开头写景:“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这里有地道的口语,也有化用过的文言词句,都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又如写内心感受:“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文言字词嵌在句中,无拼凑痕迹,将抽象的感受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文言字词用得“漫不经心”,却对营造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写窗外情景:“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苦雨孤灯”仿佛是从古诗词中挪移过来的,挪移的不只是词语,更是似曾相识的古远意境,唤醒读者心中渺远迷蒙的感觉。 再有,文章不算长,却用了十来个叠词。“隐隐”“微微”“滑滑”“闪闪烁烁”“飘飘漾漾”等,或表现分寸感,或表现形象感,或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都很好地表现了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冰心散文之《腊八粥》赏析冰心说过,散文要“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关于散文》),“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与共鸣”(《创作谈》)。这既是她积数十年散文创作的经验谈,又是我们研读、欣赏包括《腊八粥》在内的她的大量散文佳品的一把钥匙。 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在此之前,她也曾“笔与泪俱”地写下悼念周总理的文稿。《腊八粥》则以孩子们纪念周爷爷的独特的角度,抒写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怀念之情。 读《腊八粥》不禁想到:沉郁凝重的格调,洗尽铅华的平实与素朴的文字,何以那样感人,那样摄人心魄?首先,我们注意到正是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腊八粥、母亲、周总理的熟悉,并“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譬如“母亲的母亲”、母亲、周总理都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这个细节,要不是最亲近最熟识的人,一般不会知道。而他们的“忌表”腊八正好与吃腊八粥的民俗相“巧合”,这或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散文的契机。在浮想联翩中,这最初的契机变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最终成了作者行文运笔的轴心,思想驰骋的基石。 其次,是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使读者得到“同感与共鸣”。 散文作为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以此打动读者,是它的灵魂和血脉。只是这种饱满丰沛的情感,要有一个依托,一个“附丽”的“实体”,这就是作者所叙写的物事即冰心所说的“实境”。《腊八粥》在写到“几个孩子”为了纪念周总理爷爷而洗红枣、剥花生准备煮腊八粥的“实境”时,一个孩子“低下头”讲的那番话是多么动情,多么天真可爱!你看,“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这是“实境”的叙写,又是融和了“真情”的抒发。作者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文章到此收笔,无声胜有声,留下无穷韵味。可否这样说,没有“实境”的叙写,抒情将是空泛无力的;而没有“真情”的抒发,“实境”绝不会灵动感人。 说到这里,我们读完了《腊八粥》。细心的读者一定还会注意到,那文末所注的写作日期有“凌晨”二字。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作者的一次情感经历。可以想见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关于母亲,关于往事,关于周总理的回忆中,作者是怎样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任满溢的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回旋。于是披衣而起,在凌晨的清寒与薄明中,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读着这至情至文,作者握管伏案的身影,正涌现在我们眼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8 16:50 《我的童年》读后感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泪水打湿了衣服。真的,我没想到自己会反应如此强烈。或许故事感动了我吧。作者说,她的父亲脾气极差,动不动就骂人,而且都是不堪入耳的话。每一次她都感到这是一种巨大的侮辱。她还说她最记得一次,她的父亲冤枉她看电视,就破口大骂,让她去跳楼,让她去死,更过分的是,他还骂自己的女儿是“贱女人”。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父亲!我气极!我哭了。泪水畅快地流淌着,仿佛要洗涤我的心灵。她的母亲,是一个很自以为是,很骄傲的女人。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很无奈!她有三个弟弟,要知道她的工作量和责任,是多么重大。那次,她因为忍受不了母亲的冤枉,顶了母亲一句话,就母亲被骂得天翻地覆:你怎么这么懒,弟弟的鞋也不洗,要他们自己洗,你还是个女的吗?在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是她做的,至于她弟弟的鞋,要说他们会洗,也是没可能的。那次,母亲当着舅舅的面这样骂她,她没还口,没争辩什么。因为她知道,她永远都是父母说了算。只是她的心突然撕心裂肺的痛。这样的日子数不胜数,但她真的很坚强,她对自己说:我要努力,考到不回家的学校,你会快乐的。依靠这个信念,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她相信自己会过得很好很好。真的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父母。我明白这种无奈,因为我们还需要家长,只有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真的是这样吗?有时侯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我也知道自己也不过如此,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养活自己,但我清楚我要学习,学习慢慢独立,直到我考到离开家的学校开始,一切都将会改变。尽管我还是要依靠他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童年。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8 16:53 散文《霞》晚年的冰心仍旧保持了她对自然的挚爱和对人生的美好感受。但毕竟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冰心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沉。1985年,她写了一篇名为《霞》的散文,表现了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察: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 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在这里,冰心把“快乐”比作“一抹微云”,把“痛苦”比作“压城的乌云”,说它们“相生相成、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美丽的黄昏”。这就使她的作品不再停留在以往那种纯理想主义的诗美人生的追求上,而直面生活的多种色调,正视人生的痛苦。与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在冰心的世界中,痛苦亦成为人生的一种景象,成为美丽人生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体验意味着冰心正不断走向深邃。 冰心散文以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率真、感情的纤细幽深打动读者。而最属于她个人的、最能显示她艺术个性的还是她唱出的动人的爱的颂歌。她用艺术拥抱人生,她的作品的意蕴正是其人生的意蕴。她从现实人事的种种纠葛烦恼中超越出来,而乐于从总体上品尝人生况味。把自然人生化,使之有了可触摸的实质性的生命;把母爱、童真作为体认人生美好底蕴的一条通道。她含着微笑看人生,相信“爱”能引导人们向善 向美。母爱、童贞、自然,这三者构成了她爱的世界。她赞美母爱,曾深情地说,“这样浓深,这般沉挚,开天辟地的爱情啊!愿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她认定,母爱可以引导人类走向新的文明,靠着它,便能建造一个“个个自由、个个平等”的世界;她赞美童贞,描绘儿童稚气娇憨的情态,欣赏他们的智慧聪颖。她觉得,大人的世界充满互相残杀、争权夺利,而儿童的世界是纯真无邪、互爱互怜的,她多么希望人类能再观这美好的童年;同样,冰心倾心自然也表现了一种追寻,希望在自然的清新里,平息人间的恶斗,融化人类的怨嗔。为此,她常常徜徉于大自然,流连忘返,与大海为友,与湖泊作伴。春风、秋云、碎雪、微雨、明月、星晨,无不倾注她美好的情思和善良的祝愿。她对人类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她希望人们真挚地去爱、去共同创造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 茅盾在《冰心论》中说: “在所有‘五四’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是的,冰心属于她自己,她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本原性的追问和解答,她执著探究的是那个概念化、对象化之前的本真的、活生生的世界,她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更属于不老的散文天地。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8 16:57 冰心散文赏析《一日的春光》 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 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 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 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 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 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该文写于1936年,在写作此文之前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杂事缠身。这样的思绪,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来,祖国春天的到来。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光,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种情况难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春的执著之情,对事业的执著之心。此外,这篇散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意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8 17:25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著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淇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艳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地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选自《冰心散文集》)[赏析]本文意境深远,作者将“爱”融入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开篇便把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图画中,这里有光的浮动,色的交织。作者以静显动,以大环境显小画面,给人以诗的美感。接着,作者由景及人,凭窗而望的“我”转过身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在满屋朦胧的“光云”里,构织眼前的幻景——三个笑影联缀而成三幅画面。一幅是“抱着花儿,扬着翅儿”的白衣天使;一幅是“抱着花儿,赤着脚儿”的陌生少年;还有一幅是“倚着门儿,抱着花儿”的老妇人。这三个“抱着花儿”的天堂和尘世上的人物,都在向“我”微笑,“我”“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这一切都是爱的象征,爱的召唤,爱的流溢,闪耀着作者理想的光芒,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忱。作者将自己纯净的真性真情的爱,不着痕迹地凝聚在散文的美丽形象里,情景交融,虚实相间。
着朱自清散文就行啦!
- 上一篇: 写雨景,抒雨情的散文及诗歌,还有思想感情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