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贤君良臣为巴蜀文明奉献了智慧,数不清的文人骚客把足迹留在了巴山蜀水。 从3000年前的古蜀国,先民们把巨大的树木做成船棺,载着他们心中的圣贤,去继续寻找他们理想的圣地开始,一个崇尚文化和艺术的时代诞生。古蜀文明时期共经历了五代蜀王:蚕丛氏长于养蚕,柏灌氏与鱼凫氏善于捕鱼,杜宇氏工于农耕,而因为后来的开明氏擅长治水,所以杜宇氏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开明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望帝让位”的故事。从此,古蜀国开始了延续达九代的繁荣的开明王朝时期。那是一个以知识为王的年代,王者们都是用技艺与知识引导民众走过蒙昧年代的先行者。为后世留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深刻的历史记忆。 知识分子又是蜀守的文翁,留下的是一座看不见的都江堰,潜移默化,百代传承。今天的石室中学,就是2150年前由时任西汉蜀守的文翁创办的,它是中国最早的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至今从未迁移过校址。文翁兴学为我们中国教育史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历史典故。两千多年来,作为我国第一所官学的石室中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摇篮。仅在近代,一代才人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魏时珍等近代名人均出自于该校。 提到四川大学,不得不说的是尊经书院。这是四川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带有近代性质的学校。著名的学者王闿运改革教育提倡经世致用的有用之学,培养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尊经书院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优秀传人,分布在巴山蜀水,并培养出了一代知识精英和革命志士。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罗瑞卿、郭沫若、巴金等等。 自唐以来,成都便吸引着那些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乐师鼓手、雕工画匠纷至沓来,在城中的茶肆酒楼、船头岸边、街头巷尾都能听到锦城丝竹之韵,两江歌声朗朗。古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这些入蜀的知识分子,为成都平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锦绣文章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也就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些不朽的篇章,我们今天仍在吟诵。 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容不同文化流派和知识分子的城市,才能真正具有文化的创造力,才会给民众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对成都深深的眷恋,绝不仅仅是对它青山绿水、花重鸟鸣的痴情。 自古蜀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了这个天府之都;是它养育的知识人才,铸造了天府之都的文化精神。这,才是这座古老城市的魂魄所在。 在知识与教育的土壤上,雄起的成都,将积蓄已久的能量充分释放了出来,将它历史上“知识为王”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精神,变成了今天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这是这座古城新的文化精神,它植根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引领着未来。它的每一次开拓和创新,都不仅仅属于这座城市,它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同时更属于整个民族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