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6期《意文》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散文
人生:讲的比实际要精彩(外一篇)
●戴俊马
我们常常会被拉去参加一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在“报告人”声情并茂的“报告”下,我们有时候会被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情感脆弱的人会当场泪流满面。其实,这都是人性中单纯的一面。大家都应该清楚,“报告”中所说的典型人物的那些事并非都是真的,有的以小放大,有的无中生有,有的嫁接凑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讲的比实际要精彩。
讲,可以忽略一些反面的因素。为了突出典型人物的高大、高尚、高明,人们在讲述他(她)的事迹时,往往会有意忽略或者隐瞒体现在他(她)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如在习惯、爱好、秉性、道德、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为大众所接受的不良的东西,只讲那些大众能以认可,并且一般人又不具备的良好的东西。俗话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虽说这话不一定正确,起码在这个地方是正确的。在“报告会”那个地方,“报告人”怎么说,大众就怎么听,也就怎么信,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对他(她)并非直接了解,只是靠“报告人”的讲述来了解。其实,有些典型人物并非如“报告人”所说的那般完美,在人们崇拜他(她)的同时,他(她)的身上就带有明显的不良的东西,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有一句俗语:墙内开花墙外香。说的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多被人们用于对典型人物事件的概括。典型人物事迹多在本单位以外轰轰烈烈,在本单位以内却悄无声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本单位的人成天和典型人物在一起,对他(她)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典型”不“典型”本单位的人心里自然有杆秤,骗不了他们。而外单位的人就不了解了,只有听“报告人”的了,所以容易被蒙住双眼。比如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是一个典型人物,在他没有被捕前,关于他的一切都是光环、荣誉和掌声,殊不知就是这个满身挂满光环的家伙,却在背地里干着一些非法的勾当。据有关资料显示,就在禹作敏周身光环满缀的时候,他却在暗地里犯着窝藏罪、妨碍公务罪、行贿罪、非法拘禁罪、非法管制罪等罪。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人敢站出来指出他,并不是人民都没有觉悟,而是社会环境使然,如果那时有谁站出来指出禹作敏是个罪犯,那么不仅打不倒他,这个“指出的人”还可能会成为罪犯。
讲,有时可以忽略一些潜在的因素。美国有这么一个故事——华尔街某投资公司的总裁身价过亿,是位成功人士,他经常出来给人们作讲演,讲演中他总是说:“40年前,我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当时我只有18岁,没有学历,没有汽车,没有住处,也不认识任何人。我甚至连个像样一点的旅行箱行铅都没有,下火车的时候我的手里拎的只是个纸袋子。”接着这位总裁会讲述他自己是怎样通过艰苦奋斗,在客户中树立信誉的,又是怎样通过不懈努力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终于一步步登上成功巅峰的。他的讲演十分精彩,他的奋斗史也十分感人,总能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很长时间,人们都以为他是白手起家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后来,一名记者从他多次的讲演中发现了问题,在一次讲演之后,这名记者向这名“总裁”提出了问题:“总裁先生,我有个愚蠢的问题想问您——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是否还记得当年您拿的那个纸袋子里装的是档肆好什么?”“总裁”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他:“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这样问过我,今天你既然问我了,我就不能再隐瞒了。那里装的是我家人给我准备的创业基金——30万美元的现金和50万美元的证券。”假如不是这名记者最终揭穿了他,这位“总裁”不知还要继续隐瞒这个细节到何时!
社会上典型人物在宣传自己时,雹则往往只讲他感人的一面,隐去他不感人的一面,总是让人觉得他(她)是一个崇高的人,伟大的人。既使讲了不感人的一面,也是讲得很策略,为进一步体现感人而作出的铺垫。实际上,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把戏,是不实际、不公正、不可靠的。
讲,有时可以无中生有,添枝加叶。为什么常常听人说“要把水分从典型材料中挤出去”呢?就是因为典型材料中有很多人为添加的水分在里面,需要挤掉,需要烘干。有一位在全国宣传得非常红火的典型人物,有一天见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启蒙老师问他的事迹是否都是真实的,那位典型说:“老师,我是人,他们却让我做神,您说我心里怎么样?”启蒙老师感叹着对他说:“事已至此,你就不要苦恼了,人家让你做神你不是已经做了么?还有什么可埋怨的!不过有三点你要记住:一是领导说你怎么做了你就怎么做了,没做也做了;二是媒体上说你怎么说了你就怎么说了,没说也说了;三是宣传过的事迹都是真的,没一点不真实的,在哪儿你都要这么说。”可见,这位老师比他的学生要老道得多。据闻,某部队中,有一位军区级的模范政治指导员,他的事迹材料是用好几个人的事迹材料“嫁接”而成的,他到别的单位汇报先进事迹时还能侃侃而谈,等到了本单位他就不好意思“吹”了,只好以生病为借口来躲避汇报,哪知道报告团团长不知道内情,在他装病时,却找人代他宣读了他的事迹材料,结果露馅了,弄得他在本单位很没面子。
当然,这种现象有时候不能怪典型人物本身,是有些领导替他们出的思路,是有些笔杆子替他们捉的刀,他们自己一开始也不清楚,等到拿到报告稿时,再想修改或者推翻已经成型的报告内容时已是不可能了,所以,这些典型只好硬着头皮上台“报告”了。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或者移花接木是典型材料的通病,需要下大功夫纠正。
作为人,都有自己灰暗的一面,无论是帝王还是走卒,无论是富翁还是乞丐,但当牵涉到要为某人立碑书传或树为样板时,这个人的灰暗面就会被省略掉,全成了光明的一面了,其实这是最不符合辩证法的,也是最不实际的。但社会需要,政治需要,领导需要,因此大行其道。
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人生什么时候在台上讲的与在台下做的相一致了,什么时候这个社会算是真正的进步了,那么这个时候的人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否则就是虚假的人生,不管谁在台上说得多精彩!
牛画闯进心里来
小时候,每逢临近春节,家里都要把糊在墙上的旧报纸撕下来,再换上新报纸,以示旧貌换新颜。那时候父亲在大队小学校里当民办教师,有积攒报纸的有利条件。有一年春节前,在糊报纸时,我发现一张《河南日报》上有一个美术版,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这个版面,而是这个版面上所刊登的美术画——全都是牛和放牛娃:有放牛娃骑在牛背上的,有放牛娃牵着牛的,有放牛娃趴在牛身上的,还有几头牛在一起嬉戏的。每幅画上的画面非常整洁,也很简单,但是那些牛和放牛娃的神情却画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大有喊一声就能动起来的感觉。此时此刻,仿佛那牛就在我的身边,而那个坐在牛背上的放牛娃就是我。当时我极度喜爱。喜爱之余我就在思考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画出这么好的画来呢?我注意看了看报上的介绍,原来画家的名字叫李可染。从此,这个不同凡响的名字就闯进了我的心里,一生不忘。
中国大画家很多,画什么的都有,我为什么唯独对李可染念念不忘呢?因为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李可染可能也是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是个放牛娃,或者说也是个长期跟放牛人在一起生活的娃子,一定对牛的习性和放牛的生活特别熟悉,否则他不可能画出那么精彩的画来的。我为什么对他的画感触那么深呢?因为那时候我就是个放牛娃,天天在放牛,天天跟牛呆在一起。那时候,爷爷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没事就在外面放牛,我由于年幼,在家里没人照看,爷爷就天天带着我,让我跟牛在一起。我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牛倌了。所以,对于放牛的生活我特别熟悉,李可染画的那些我就感觉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我感觉他画的就是我当时的生活,就是我的童年!
记住李可染了,我就有心无心地会关注他的画。后来无论我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刊物,一见到上面刊登有李可染的美术作品,总要买下来欣赏一番。可惜我不是搞收藏的,也不善于收藏,不然的话现在我肯定有许多刊登有李可染先生画作的读物。
近期有个朋友在微信中发给我一组李可染先生的“牛画”作品,还编了个题目《李可染画牛就是牛》,一下子又触动了我心中的那间“记忆仓”,一下子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见到的那些“牛画”,想起了我童年时的生活。翻看着李可染先生的一幅幅“牛画”,触景生情,我仿佛一下子又进入到了放牛的角色之中——
清晨,背上斗笠去牛圈,将体形高大的水牛牵出来,先清理一番它身上的灰尘,然后将牛头压低,压低,再压低,双脚蹬上牛角,再让牛仰起头来,顺着牛脖子爬上牛背,坐稳坐好后,挥舞一下鞭子,嘟的一声,让牛出发。或者让大人直接将我抱上牛背,再催促牛出发。早上的阳光是柔和的,早上的水牛是亢奋的!水牛拖着我在田间的小道上走走停停,遇到青草好的地方,它会主动停下来,孜孜不倦地啃草,渴了它也会拖着我找水塘喝水,来个牛饮!
有时候,草足水饱之后,牛也会卧下休息,这时候,我便会到附近的地方摘野果子吃,或者上树上找鸟蛋。有时候,折一根柳枝,做支柳笛,呜呜地吹。
中午热了,将牛撵进荷塘里,和它一起痛痛快快洗个澡,然后让它拖着我到荷塘中心的小滩子上去。它在那里吃清香的荷叶和黑鱼草,我则在那里采食野茭白、藕、菱角、鸡头米和野荸荠。若果天气太热,我和它就赖在水里不上来,直到爷爷惊惶失措地找来(他怕我在水里出现意外)。
牛犟脾气有时也会上来,不听我的招呼。我便训斥它,不训斥还好点,越训斥它越起劲,有时我不得不动用鞭子,可是不动鞭子我还能控制住它,一旦动用了鞭子,我就很难控制住它了。它会双目圆睁,呼吸急粗,奋力挣脱我手里的缰绳,狂奔而去。每每这时,我便会哭着去找爷爷。爷爷抓到它时也会赏给它一通鞭子。这时我又会很同情它,情不自禁地为它说好话。
夕阳西下了,牛会拖着我往回返。这时,它头颅高昂,步履铿锵,仿佛村庄里的那缕缕炊烟正在召唤它,豪迈无比!我坐在它的背上,哼几句童谣,唱几句儿歌,快乐似小仙……
牛是通人性的,牛和放牛娃之间的相处有很多的片段是精彩的。田园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有温馨,有快乐,有幸福!它是个人成长中的一种经历,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纯朴的经历,对于整个人的一生来说,是种财富!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只是我这个人手笨,心灵也笨,否则我也会拿起笔来将自己与牛生活的场景或田园生活的画面记录下来,奉献给一个个读者。
好在李可染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我们都应该为他鼓掌。李先生(1907年3月26日至1989年12月5日)是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在家排行老二,曾用别号三企;齐白石弟子,近代中国杰出的画家,一生画画无数,尤其擅长画牛。他一生在没在农村生活过我不清楚,童年放没放过牛我也不清楚,反正他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他画的放牛娃形态也很逼真,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他的画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田园生活,他至少用心观察过,苦心惴摩过,有过脚步踏实地的经历!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李先生多次写在他的以牛为主题的作品上的跋语,道出了他爱牛画牛的动因所在。据说,李先生还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表达自己要以牛为师,刻苦进取的艺术追求。这也是李先生的人生可贵处!后人应该学习和效仿!现在,李先生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之四绝,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我将好好珍藏朋友给我发来的《李可染画牛就是牛》这条微信,因为这条微信中有许多李可染先生“牛画”的精品,珍藏它就是珍藏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精华,就是珍藏李可染先生推崇的一种精神,就是珍藏我的一段难忘记忆,就是珍藏我的童年以及童年时的生活!
不忘李可染,不忘李可染的“牛画”!
id fence home looking around for
- 上一篇: 图书分为哪几大类?(如科幻类)?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