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自古延续自今,已超越了传统节日的本身意义。多少忙碌中的人们,因为这一天一家人从不同的地方欢聚在一起。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参阅。
篇一:记忆里的中秋节
又是一年中秋节将致,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的飞快,光阴的流逝。现在的节日只不过就是一个节日罢了。无非就是超市里,商场的外卖处多了些包装精美、种类繁多的月饼。要不就是亲朋好友聚上一聚,也丝毫显示不出节日的气氛和愉悦。
回忆儿时的我们,童年的时光总是期盼节日的来临。可偏偏时间仿佛是静止不前的。一年的岁月漫长的几乎摸不到边。半年时间还没过去,我们就急不可耐的追着母亲问,撒时候过端午,还有几个月才过年呢。每次数着月份倒计时。记得村里有一个小表妹,那时也就十岁左右的样子。那年的端午节还没过。一天小女孩站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翻看挂在墙上的日历,然后突然问她的妈妈,“妈妈,嗯,什么时候就过年了呀?”妈妈告诉她说,等那本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女孩听后明白了。第二天她妈妈吃惊的发现,墙上挂的那本日历撕得只剩下两张封面。妈此洞妈气愤的把她拉在跟前问日历哪去了?女孩说是我撕了。妈妈在她的 *** 上就是两巴掌。吓得女孩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争辩说“你不是说那些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吗”。我就是一张张撕得呀。生气的姑姑气的又笑了起来。傻傻的童年,傻傻的我们。想过节想疯了的八零后。
童年的计划除了放寒暑假可以疯玩。最期盼的就是过节了。老早就做着计划和打算。兴奋的想象到哪去玩,到姑姑家能吃到什么好吃的,和表姐弟玩什么好玩的。那种满满的憧憬和期待使我们的童年在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环境里发生了很多妙趣横生,终身难忘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过节不再有儿时那种欢愉的心情,那种甜蜜的期盼,那种简单的快乐。但让我更加怀念的是属于我们老家永登风味的那种千层月饼。
在我们老家永登周边地区,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是蒸月饼。也叫千层饼。就是把发好的白面,分成碗口大的面团,然后把每一个面团分别用擀面杖擀成一样均匀的又薄,又和蒸馍的家什一样大的圆坨。一层放一种作料。作料分别有“姜黄、红曲、碾碎的胡麻籽、腌制的糖玫瑰花酱、晒干揉碎的花椒叶,还有一种是晒干揉碎的苦豆叶。制作过程首先在每一层面坨上抹上食用清油,然后依次把几种作料分别撒在几张面坨上。要想蒸的又大又厚,就要重复作料的使用,最后在上面撒上白糖。然后把它们叠放在一起,最后用一张白面皮把一摞五颜六色,色泽诱人的油面包起来,等于给它穿了一件外衣,以防它的作料和油流出来。有心灵手巧或颇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外皮上拿面捏上小动物,用梳子扎上小花点。最后放进大火烧开的蒸笼里,等气上圆了,改为中火,至少要蒸上一个小时左右才能熟透。
这样一个层层叠叠,香味扑鼻的大月饼一出锅,小孩子们欢呼雀跃,馋的会忍不住去取黏在面皮上栩栩如生的蛇啊,小鸡啊。这时大人就会打手,这个月饼是不让吃的。精工细作的最好一个月饼是要在十五的晚上拿出来“接月亮”的。
接月亮就更有讲究了。每年在八月十五的那天晚上。家家户户早早吃过晚饭。一家人一起张罗,在烂扒宏院子中间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上各种时令的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核桃,枣子,寓意五谷丰登。桌子正中间的位置就是大月饼的地盘。遇上晴朗的天气,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院子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小孩子你推我桑,好不惬意。如果你怀有诗意,有雅兴,那么你就会仔细的观察到月亮每一点变化。起初只见她像一个害羞的少女,在西边的山坳里悄悄地露出半个笑脸。然后她会轻移莲步,仿佛罩着一层面纱,若隐若现让你看不到她容颜。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这是{诗经;月出;}里面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古人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身姿,体态。美人的绰约、月夜的优美”。趁你不注意,吃了一颗枣的工夫。一抬饥册头,月亮就如一个大家闺秀般端庄的掀起面纱,出现在你的面前。八点准时,约会而来的嫦娥姑娘,冰清玉洁的悬挂在繁星点点的夜空正中。亮晶晶的小星星围绕在她的周围。天上的大银盘和地上的大月饼互相吸引,月亮驻足凝视几分钟,继续向东移动。这时家家的院子里传来孩子的嬉笑欢闹。说明月亮已经接完。大人开始分配月亮撒过金辉的大月饼。首先把它从中间开刀,切成四瓣,那层层叠叠红曲的红色,姜黄的黄色,苦豆的绿色,胡麻的黑色,浓郁的玫瑰香味飘散在农家小院里。吃的时候要一层一层分开享用,才能尝到不同作料其独特的味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是期盼团圆的节日,也是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形成了“举头望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这就是属于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接月亮”。
现在看见城市里时兴的,包装精美的月饼。那分明就是我们儿时过年享用过的点心。它没有现在精美的包装,薄薄的一层黄草纸,里面包著十个如拳头大小的圆饼。外面用红色的细绳子扎起来。那一包点心在我们小时候才买1.8元钱。那时候逢年过节送一包这样的点心,既庄重又大方。是对看望的亲戚高档礼节。开启黄草纸,薄薄的点心皮就露了出来。奶油色的表皮上是红色的小点,有的用食用颜料写的的合家团圆,花好月圆等一些祝福图案。点心古色古香,让人赏心悦目,掰成两半,青红丝像藕丝一样缠缠绵绵舍不得断开,馅里面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冰糖时不时从断开处掉下来。那花生、冰糖做的馅,那面粉做酥酥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几粒芝麻,几乎是童年享受过的珍馐佳肴,是人间无可比拟之美味,难以忘怀的经典食品。轻轻地用舌尖***味儿,慢慢地咀嚼著,享受着,感觉著嘴里香浓甘甜的味道一点点的迷漫开来。幼小的心里便横生出无限的满足和甜蜜。多年以后,只要回想起这个味道,舌间似乎还残留有那种点心的余香。
但现在,在月饼堆里很难找到儿时吃过的那种点心了。尽管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各种水果味的,奶油香的,花样百出,层出不群,精美的包装,繁多的口味,但却再也吃不到童年的那种货真价实的东西了。东西不如从前了,所以人们的眼光也就变的越来越挑剔,味觉却越来越麻木,看什么都好,却又吃什么都不香。在不知不觉中已没有当年吃点心的那种欲望和心情。
如今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美食冲击诱惑下,除了老一辈人,现在的年轻媳妇会蒸月饼的越来越少。有恋乡情结的我不断自学蒸月饼的技巧和方法。保留淳朴的风土民情,传承老家蒸月饼的风俗习惯。花钱买来的精美月饼,除了送礼,也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应景食品罢了。每当中秋节来临时,我总忍不住在超市里,市场里,蒐集老家蒸月饼的各种作料,早早地做好准备,跃跃欲试。但总是蒸不出老家的味儿,老家月饼的形状。我忽然想到当淳朴食品带着乡土的气息来到有天然气味道的城市它就变了味儿,变得不接地气。城市的小锅小灶怎能和老家大气磅礴的蒸笼相比较。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吃月饼还是吃老家的千层饼才过瘾。才能吃出真正的美味和过节的滋味。
中秋,它承载了一段儿时的回忆,一种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饼串联的记忆。我自始至终对老家的千层月饼有一份割舍不了独特的情怀。但我更加怀念儿时简朴的点心,那种用黄油纸包著,用纸绳扎成四方块的那种。它就如邻家小妹,单纯不复杂。带着善良真实的笑容,表里如一。没有太多不必要的繁琐和浪费。
篇二:中秋之情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䙓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家家吃饼赏月,喜看中秋圆月。合家团圆,那当然然也少不了必备的月饼,月饼在我心中象征著团圆和美满,现在月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状各异,为的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可是这样的月饼真的好吃吗,我说不,其实重要的不是月饼的味道,重要的是跟谁在一起吃,敢问有几个做子女的能在中秋月圆之夜能陪父母吃月饼赏月呢?倘若中秋不能跟父母相聚团圆,就算你吃到再美味的月饼,心里也不是滋味吧?
说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候的中秋节,我家住在农村,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只有逢年过节我才能吃顿丰盛的饭菜,所以父亲清早就到街上买菜,当然也少不了月饼,中午做了一桌的丰盛午餐,让我们大吃一顿,晚上全家人就做坐在桌子一圈边吃月饼赏月,月到中秋分在明,全家在一起谈笑风生,交织成一片灿烂记忆,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也渐渐的长大懂事,直到踏入社会,因为工作的原因每逢中秋都无法与父母相聚,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独自在异乡的内心孤独,和父母的期盼,童年那种无与伦比感觉不会再有了,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黯然沉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用王维的诗句描写我此刻的心情真是恰到好处。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思是说一过中秋一年也就快过去啦,每月一过十五,这个月也就很快过完了。是啊,中秋节马上就来临啦,年关也将紧随着而至。这不仅令人叹惜时光飞逝,也让人不觉就回忆起往事来。想想,自己已经有好几个中秋节没有在家过了。每到中秋节,除了快递些月饼之类的东西回家和打个电话向家人问候一声外,剩下的就只有思念和回忆了。记忆中在家过节的情景也在这时变得清晰起来。
我不知道我怎会有如此的感慨,是我长大懂事了?还是每个人都如此?昔日中秋的欢声笑语,谈笑风生,现在都变成了多愁善感,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情愿一直都生活在童年里,永远也不要长大,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团聚。
都说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
父母年纪大了,他们对子女别无所求,只希望在他她有生之年,能多陪陪他,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那时后悔也晚矣!
篇三:中秋夜
或许跟朱自清先生文章里说的一样,这几天心里也都颇不宁静。今晚,难得闲暇,便听着老蝉声,在泗水的巷子里散起心来。
草丛时不时地传来蟋蟀声,风不是很大,柔柔地携下一片片枫叶。但穿着衬衫走着,还是觉的袖间掠着凉意。还好我闻到了一股沁人的桂香,顺着路子,跑到一户陌生人家院外的石凳上坐下。刚想舒口气,却不料院子里的狗,不安分地叫了起来。好不容易出来,我才不管它呢,扭过头,望着天上的夜色。
八月的天空确实高了不少,一轮婉月横在半空中,周围薄薄的晚云下埋著密密麻麻的星辰。月下的林子里散着白光,偶尔露出稀疏的倩影,远处的水面也被这皎洁染的波光粼粼。空气中飘着缕缕微凉的清秋之味,先不说这院子里桂香、菊香,单单那草叶释散的余糜,也够煮一晚的茶羹了。
说起茶羹,让我想起了母亲做的麦芽羹。初三的时候就开始在学校里生活了。每天的早饭和晚饭都会在食堂里吃,也可以自己做。但自己做饭肯定是浪费时间,吃的也不好。记得那时,早上五点,趁著秋幕的星辰,撒腿向学校外的一户农家开的食堂里奔去。那时学校还没有正式的食堂,只能去这里吃。
最喜欢的当然是炸的金黄的油条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麦芽羹。在那个时候,能吃到这些,当然会觉得是人间美味。只不过好景不长,还没一个月,人家就关门了。因为饭卖的便宜,卖贵了学生也吃不起,不关门,只能赔本。没了吃饭的地儿,后来吃的很差,每天只能买一包干吃面充饥。越来越瘦,母亲担心起来,每周回去都会给我做好吃的,但我没吃多少,早饭和晚饭肯定不是一顿丰盛的午餐能补过来的。
后来母亲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说我喜欢吃油条喝上一碗麦芽羹。由于麦芽羹需要把麦子泡起来发酵,很不好做。于是过了几天,也就是八月十五那天母亲做汤的时候,终于给我做了一碗麦芽羹。那酸中带甜,汤儿香黏的感觉让我至今都难忘。以后的中秋节从我上高中起,就再也没喝过。或许生活好了些,开始吃过节盛行的食物,但我还是喜欢麦芽羹那不一样的味道。
夜色渐深。不久,一阵过膝的凉风扑了过来,我搓了搓冰凉的手指站了起来,道是该回去了。
今晚的夜色确实很美,但我只能浅尝辄止地坐在那里独赏罢了。我知道院子里依然在烟火红灯欢闹著。只是我刻意的避开这些声音,这些景象,只想跟那院子不安分的狗较真。我也不想闻到什么饭香、酒香、月饼香。只想一个人,守望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也知道我的坚守并不牢固,或许院子里的一小声中秋祝语就能打破这一切。
其实,此刻我什么都不想。最想的是再喝一碗母亲做的麦芽羹,望一望家乡的中秋月。
- 上一篇: 中午问好简短暖心句子?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