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介一下苏轼,以便了解苏轼为什么会有许多留传千古的哲理诗词。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人(现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极高。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之一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多才多艺,可谓旷世奇才。苏轼一生创作了许多灿烂辉煌的诗词,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多如繁星,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也可以说取之尽。只所以如此,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少年成才,然而仕途不顺,多处任职,多次遭贬职,最后病死在大赦途中(常州)。这个就不多加介绍了。正是这种多变人生经历,让苏轼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下面笔者以赏析的方式,简介苏轼三首(一首诗、两首词)颇具人生哲理的诗词。一:《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是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我的前半生已在弹指刹那声中过去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见老仙翁了(欧阳修恩师),此时只看到了恩师留在墙壁上的墨迹,有如龙蛇在飞舞。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已万事皆空,即使是回过头再活在世上,也还是一场大梦。这首词是苏轼悼念恩师欧阳修所作,表还了对恩师无比怀念之情。
该词中最富有人生哲理的话有二句。上半阙“半生弹指声中“,用这六个字,写尽了半生的坎坷,半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在弹子一刹那的声中过去了,由此感叹人生之苦短,可谓是字字珠玑。下半阙“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就是再死而复生又怎么样呢,也不过还是一场梦。这句话虽然是写给恩师的,但实际上是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上、下半阙中的这两句话遥相呼应,由此感収人生之苦短,人生有如梦。二:《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大意是:一些微小的虚名薄利,没有什么值得为此而忙碌不停的。名利得失皆有因缘,得者不一定就强,失者也未必是弱。不如趁着空闲在人还没:老的时侯,抛开束缚,尽量放纵自我,轻松而自在。生命中如有一百年的时光,我愿意大醉三万六千次。思来想去,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何必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还不如对着清风与明月,以青苔为忱,以天上的云为帐,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唱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满庭芳》。这首词多半是议论,全词感情丰富,内含许多人生哲理,是词人对自己风雨人生的总结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抒情率直,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脱俗的心灵境界和坦然自若、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中,道出了某些很有人生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如:人何必为了争得那些微小的虚名,而忙碌不停呢?即使得了名利,不一定就比别人强,失去名利的人也不一定比他人弱。不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若是这样,还不如对着清风明月,以青苔为忱,以天云为帐,这样自由自在,潇洒地生活着。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是:从正面看山是一排排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不相同。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这是苏轼的一首写景诗,通俗易懂,虽是写景,但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具大的想象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要用多种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职业的人,由于阅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看待某一个相同的事物,其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谓之“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只所以看不透事物,是为自己身处在狭小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社会,多变的人生,想要看清“庐山真面目"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诗中所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一生中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诗词,并想多简介几首,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 上一篇: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张先究竟是何许人?梨花和海棠的婚姻幸福吗?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