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美文> 正文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600

2024-07-15 15:18:29 暂无评论 38 情感美文 张晓风   多字   谢谢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600

这几天时晴时雨,雾霭沉沉,烟波浩渺,只这几个字,就让人坠入到那片沉静飘渺的江南水乡中,好似看到了将雨的清晨,湖水上雾色弥漫的美景。在西安当然是没有的。

但在运动会时,坐在观众席上,撑着透明的伞,看运动场上绿草葱茏,细雨靡靡,云雾缭绕着天际,风凉飕飕的,带着细细的雨丝吹到脸上,在这样的天气里,被迫坐在固定的位子上不能移动时,我翻开了琦君的散文集。

琦君笔下的文字,流露出一股独特的意蕴,沉静,娴美,像昏黄的暖光下母亲的絮絮叨叨,时光中深藏的春酒,年幼桂花的清甜,老寺旁石板缝里钻出来的绿芽,童年纯真的友情,伴着书香笔墨流逝的时光。琦君笔下像是蔓延出一股春水,从初雪刚消的寂静里诞生,静静的流过生命最初的柔软,流过初生的嫩芽,漫过幽静的青苔,托着童话里的金龟子,慢慢的,温柔的,流过杭州水光云影,流过风荷依依,流过三秋桂子,流过十里桃花,再沉沉的,带着对光阴的叹惋,对故乡的怀念,对人世的爱和留念,汇入苍茫的大海

很喜欢琦君温柔的,静静的讲述童年的回忆,淘气不爱读正经书,在花园废弃的轿子里看闲书,带着小伙伴们玩耍,偷偷用筷子蘸着春酒喝,桂花糕的香甜,村里的十二碟酒席。琦君笔下的文字,字里行间难掩其深情,对母亲的爱和怀念,对哥哥和弟弟离去的悲哀和无奈,对姨娘的怜悯和怜惜,对往事,对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老日子的情感,一丝一缕的被她织尽文字中,化成绵绵的韵味。

在操场的细雨中看琦君,又被她拽入回忆的丝网中。那些温情的时光,深爱的人啊,都渐渐老去,渐渐逝去,渐渐物是人非。

很多作者,都有些这样的文字,温柔的,童趣的,回忆曾经的年少时光。鲁迅的《朝花夕拾》,琦君的散文等等。这些文字有趣又动人。看他们的童年,充满了乡村恬静的快乐,读书,和小伙伴们吵吵闹闹,自然神秘又迷人,再长大些,读诗词,伤四季之景不同。在看现在的孩子,童年充斥着学习和电子产品,被社会肤浅的一面迷的神魂颠倒,有些人有机会能更深入的思考,成长。有些人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浮夸中,在物欲里沉沉浮浮,甚至于一沉到底。考试,成绩,房子,车子,相亲,钱,土豪,一些都像疯了一样的高速旋转

再不记得那烟波浩渺的湖面,杨柳低垂。也再没有冬日白雪皑皑,雪水煮清茶,看本好书的情致了。剩下的,只是做,小清新,非主流之类的吐槽跟风和反讽。

可是生活到底是什么,到底能留下什么,到底什么是爱,也再没人去想了。没有落满桂花的小路,没有清甜的春酒,也没有百草园和读书的小轿子了。

但至少还是有人生活着,就还有很多的选择,和很多还未被发现的美好的生活。也许到了晚年,回忆起逝去的岁月,也能笑着写出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充满柔情的回忆。

张晓风散文集 200多字的读后感 谢谢 O(∩_∩)O谢谢了

第一篇:

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明知个体的渺小,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第二篇:

拿到《张晓风精选集》这本书时,就觉得一股舒心的气息直沁心脾。那满眼的绿色一下子就拂去了烦躁的心情,让人忍不住轻吁出一口浊气。

顺手翻看了几篇文章,不想却被那轻松地文笔所吸引,一口气读了下去,直到那一篇,心灵深处突然有了轻柔的触动。《我会念咒》,看过题目,不禁哑然失笑,真是个可爱的作者,从文笔来看,她应该年纪不轻了,可是却还有着一颗童心。笑着看下去,急急的搜寻着她会的咒语,原来竟是简单一句“我好快乐”,“I’m so happy!”因为这句话,可爱的作者便有了大法力,可以助她穿墙直行,披靡天涯,虽然也许早已撞得鼻青脸肿,而却不自知!

这是一句何等强大的咒语啊!会心一笑的背后我不禁深深地感叹。只要学会这句咒语,就会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灵,看淡一切的大智慧!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一种心情的放松,它可以使你有释然于困难的勇气,也可以让你有傲然于挫折的豪迈。于是,我在心里也默默地念了几遍:“我好快乐,我好快乐,我好快乐!”仿佛一下子,心中的阴霾逐渐散去,有阳光暖暖地照了进来……

现在,这句小小的咒语也成为了我的大法术,我犹如一个快乐精灵般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脸上总挂着笑容,说话语气变得温婉了很多,好长时间不再乱发脾气,身边的人都惊讶的说:“你变了!”我会笑着回他:“是啊,因为我好快乐!”

朋友,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快乐的,如果你不快乐,何不快念念这句小小的咒语呢?

第三篇:

如果不是学校的推荐,还真难遇上张晓风这样的奇女子,读到她这样有才情的文章。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闻了。作为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名声绝不局限于岛内。张晓风的散文,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本集子令我心有触动的,如《平视,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许仕林的对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怅惘的,却是那篇:《不识》。

文中写道:两个人坐着谈话,其中一个是高僧,另一个是皇帝,皇帝说,你认得我是谁吗?……

不,不识。在高僧看来,人与人其实都是不识的。谁又曾真正认识过一个人呢?

张晓风继而想到,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识得自己吧!

几年前,一位长者曾对我说:“夫与妻之间,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在离婚那一天,才发现,许久以来,他们并不认识对方,所谓的结婚、生子,原来也是一场错误。”

一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曲折、起伏、欢笑和泪水。多少年后蓦然回首,那个不谙世事铸下错事的少年是我吗,那个在池塘边凝视水面的孩子是我吗,那个追逐妈妈直到将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吗?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这样流淌,顺势而下,激起水花时,被石块绊住脚步的我们会思考:我认识我吗?将这样的困惑拿来纠缠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张晓风这样思考:从宗教意义言,肉体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子,屋主终有搬迁之日。回族有这样的生死观: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

而苏轼说,人生如梦。

讨论“识”与“不识”,想想“死生一矣”,的确有些宗教哲学的意味。

阅读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参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参悟的前兆,抱着这样的信念,自然更有兴致将这本书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