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渲染.描绘了“我”所感受到的北京的秋昧、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文章起笔,开门见山即切入正题。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一饱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味。
其情之痴、之深、之真、之切,溢于言表。
这个开头让我们看到了本文主要抒写的是北京秋天的浓色、浓味。
然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的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描绘故都的秋和别处秋的不同。
的确,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形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故都的秋给人的总印象,是开篇的文眼。
作者在描写秋天景象时为什么两次写到南国之秋?写江南秋天的浅色、淡味是为了对比北国秋天的浓色、深味。
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空,那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那五彩滨纷的牵牛花(小院静观),还有那北国槐树的落蕊(槐蕊铺地),那秋蝉衰弱的残声(残蝉闲听)……无不凝具北国之秋的特色,就连秋雨过后斜桥影里北方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也都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秋意(凉风秋雨),北方八九月份正是果树成熟的大好时节,枣子红了,柿子黄了,葡萄紫了,让人垂涎欲滴(枣红佳日),看起来、听起来别有一番秋味呢。
这里,虽然作者择取的仅仅是点缀北国之秋的几处平凡秋景,但却把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态、秋风、秋雨描绘得自然贴切,引人入醉,真是秋意十足,秋韵毕现,寥寥数笔,给人以“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之感,也令人领略到北国之秋的深沉,幽远,严厉和萧条。
因此,才有作者的“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之比喻和赞叹,才有作者对故都之秋更深一层的恋情。
作者进而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比较和议论中进一步感叹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可见,作者把自己对秋之情无疑又渲染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文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写景的抒情散文:初秋的雨
斜斜的,细密的,调皮的,是这个秋天最初的雨。和过去不同,没有凄风冷雨愁煞人的苦闷,倒多了些沁凉的畅快。毕竟,燥热了一整个夏。
这个夏,热情奔放了好久。火辣辣的太阳放射着灼烫的光芒,人们甚至想躲起来,但是四季的轮回就是这样,就像世间的事,很多时候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于是,人们把逃避的想法变成了盼望,开始叨念着,快立秋吧,立秋以后,可以凉快些。立秋,如期而至。早晚的风已透露了秋的`消息,只是白天还闷热着,只有等待一场雨把这个季节淋湿后,才算与夏划清了界线,就像前几日那场张扬有度的雨。
雨,总是或急或徐,或轻柔或暴躁,或斜风细腻,或雷电齐鸣,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叩打着人们的心扉。那场雨是立秋后的第一场雨,风还没来的及吹遍每个角落,雨已经开始下了。她们像怀揣着恋人的情愫,愈想表达,愈发矜持。又像是慢慢渗透入心的哲理,没有让人顿悟的启发,却有着可以让人循序渐近的懂得。这样的雨,在闷热了许久后,无疑是让人欣喜的,它丝丝缕缕的包裹着人的内心。感觉中,秋雨总是忧郁苦闷的,离情别绪的,伤情感怀的,连古往今来的诗人词匠们都将秋雨中写满孤独、惆怅、冷与凄凉。然而,听这场初秋的雨,竟完全没有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那样对人生、岁月的无限感慨,而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聆听与快乐。可是,想来也不尽然,世上的万物本是有着自然的法则,它们只是根据人的不同心境而赋予的情感吧!就如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样,如果能放下心头的万千烦恼,纵是落雨也未必伤情。那场雨,一直下着,像自然的风铃在微风中浅吟低唱,她们滴在人的身上,如同一种温柔的触摸,引诱着人们伸开双臂去拥抱这久违的明快。
雨,停了。一同停止的还有夏末依然滚滚袭来的热浪。毕竟,季节的手已推开了秋的门扉,不久将是枯叶横落的时候了,秋凉和秋悲也会像人间寻常事一样恼扰着人的心绪。然而,收获的季节却不远了。
- 上一篇: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色是什么?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