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春》的感情基调轻松愉快、充满活力。《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 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
再从语言方面看,《春》的语言简朴、活泼、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
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七年级上册春这篇文章是如何写景的?
答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叠音、拟人)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排比、连环、拟人)
5、“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通感、排比)
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
7、“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
8、“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比喻)
9、“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
10、“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对偶)
1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叠音、拟人)
1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叠音)
1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反复、对偶)
1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 上一篇: 描写农村散文的题目?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