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美文> 正文

散文线索类型举例?

2023-01-20 11:09:36 暂无评论 112 情感美文 梳理   线索   散文   散文线索

一、散文线索类型举例?

散文线索类型,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例如:《藤野先生》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一条暗线,我的爱国之情。

二、散文的线索有哪些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但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散文常见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D分析问题D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三、怎样找到散文中的线索

1.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文章的线索。2. 因物取线。3. 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4. 以情导线。 感情线索常常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这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5. 定神看线。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总之,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只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它的线索,就会对我们理解、分析散文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四、五四时期的散文线索怎么梳理啊

一、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主要精神线索有五点,现实主义主潮、启蒙与救亡交织的文学主题、“化传统”与“化西方”相结合、主体创新精神和文体自觉意识、雅俗二元的对立互补。 二、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评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 晚清文学思潮介绍见教材论述,它和“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在于,一是为之提供养料,如晚清翻译小说,一是为之蓄势,即作准备,提供氛围,如晚清“三界”革命,一是为之提供反省的机会,即如何突破传统思维,进一步与西方对话。 三、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它是启蒙的运动,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文学革命的意义是:白话文推广,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成绩,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四、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 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五、分别说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 1、试论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谈一谈你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观点的看法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语言,二是地域风情,三是人物性情,四是文化格调,即作品整体透露出来的文化价值取向。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观点的看法属主观题型,可仁者见仁,只要说得有道理。】 2、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首先时反叛和超越的关系。传统文学发展到晚清时期事实上就已经存在面对现实反映无力的问题,因此新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否定。其次要看到也有继承的关系。这种继承从思想的层面上讲,就是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精神的继承,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沈从文也许更突出传统的田园诗意美学)的继承,就是民本思想的继承,从心理上讲,就是浓厚的民族自强心理、集体心理,从文学形式上讲,就是语言、叙事、篇章和结构上的中国化、民族化。本题自由发挥空间较大,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诗评家唐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还是不赞同 【这是一道客观文学史现象蕴藏在主观判断中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两个“诗的新生代”最初准确归纳,然后再作出是否赞同的主观论述。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具有历史的意识,即把这两个诗派和其前的诗歌放在一起作比较,然后才能得出应有的结论。】 4、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5、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一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如果不同意,说出理由)。理由:1、悲壮的含义。因为悲壮一般用于肯定性对象,也就是吴荪甫的行为中包含着某种合历史的规律性,不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2、形象分析。先分析吴荪甫的悲剧一面(他的性格、行为、理想等),再分析他作为民族资本家身份所具有的两面性;最后分析他的值得肯定的一面。3、文学史价值。吴荪甫作为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这一个”,具有相当的文学史价值(也可谈谈形象塑造中的不足之处。】 6、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是什么?如何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 【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特征参见教材论述,此处从略。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一要考虑它对其前文学的突破,二要考虑它对其后文学的影响创新,三要考虑它的美学追求和个性特色,四要考虑它自身的文学创新。】 7、什么是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结合解放区创作思潮,谈谈你对这一方向及其文学实践的认识与理解 【“工农兵方向”的内涵见教材中的论述。“解放区的创作思潮”就以赵树理为代表。“认识和理解”的回答包括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正负面评价】 8、以丁玲、张爱玲、王安亿为例,谈一谈时代思潮对20世纪中国女性创作主题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作家形成的创作个性。 【丁玲代表2、30年代的女性创作、张爱玲代表40年代的女性创作、王安亿代表80年代的女性创作,因此,先应简单归纳各女性创作特点,然后分析不同时代思潮对这些创作特点形成的作用,如五四个性思潮对丁玲的影响,都市市民文化对于张爱玲的影响,80年代文化对于王安亿的影响,最后再谈个性特色,这里的个性既是作家本人的风格特色也是历史个性――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主导文化品味。】 9、为何新时期文学会以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学高潮,这种浪涌式文学发展对文学自身建设有何影响? 【首先对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进行简单的描述(包括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次对形成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再次对新时期文学的文学观念(如现实主义、题材至上)和文学追求(如创新和参与现实)作出分析,最后再分析对文学自身建设有何影响――这需要对新时期文学整体创作得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这种得失有很多方面,比如,浪涌性文学发展特点可能以整体的创作有点掩盖了个体创作的能力不足,一旦整体的生存氛围消散,文学发展就会陷入消沉局面,再比如,一个又一个题材领域的拓展,一方面新人耳目,另一方面导致每一个领域都没有更为深入地开掘,题材领域开拓完后,写什么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了一个问题,它暴露的是新时期文学有靠文学外部力量弥补自身文学性不足的弊端。】 10、《阿Q正传》和《小二黑结婚》在对农民及其文化的评价上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请结合二部作品具体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于文学的影响。 【答题思路:首先对二者差异的具体方面作出归纳,如麻木愚昧与勤劳朴素、阴暗绝望与开朗乐观、批判与赞美、启蒙大众与工农化、喜剧和悲剧氛围等。其次谈具体态度――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2、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谈影响,最后谈影响。影响主要是指不同价值取向对于文学写作的正负面影响,比如乡土文学主意到了乡村对于现代追求麻木不觉醒的一面,却忽视了乡村追求革命的动机和欲望,解放区文学重视了乡村的革命性一面,但对乡村传统文化心理的遗留显然缺乏更为深入的表现。

采纳哦

五四以前,文学研究大抵因袭了中国传统的注疏、学记、札记、诗话词话、小说评点和史传记录等方式。而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国内,讲究观点、材料、逻辑引证、阐发理论的学术研究方式渐渐登堂入室。在文学研究的屋檐下,胡适的小说、文学史研究是可圈可点的。小说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占据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以胡适为代表的“红学”,成为了一代学术的样板。笔者认为“新红学”与甲骨学及敦煌学并重。胡适对《红楼梦》的不同版本进行研究对比,以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终南捷径。尽管后来学术史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持有公婆之见,但新红学的学术影响是空前的,与俞平伯等人的研究推进,实乃秦为汉用。《红楼梦》之外,胡适还对《西游记》、《水浒》、《海上花列传》等小说进行考据,种种训诂对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起着引导作用。文学史研究是胡适确立其现代学术样版的又一重要尝试。文学史这种编撰体例是近代渗透到国内的。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到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数不胜数,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剖解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学需要。大多数《中国文学史》为讲义修订而成。二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开阔异常,前人的系统研究不多,便于学者发挥。三是新文学发展的需要。新文学发展,不仅需要确立自己文学史的正统地位,同时也需要从文学史经验中获取创造资源。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二十年代文学史的扛鼎之作。全书十六章,滥觞于先秦,止于中唐。《白话文学史》的“楔子”中,胡适坦言其旨有两二,“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第二,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胡适力期通过《白话文学史》来为新文学以及五四运动作序,确立白话文学在文学史中明媒正娶的地位。虽然这只是胡适自己的主观臆想,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胡适在研究中所体现的问题意识更具学术价值。以学究派的眼光来看,胡适的这部文学史遗漏未免太多。讲上古文学冷淡了《诗经》和《楚辞》。汉代文学的论述,又放了《古诗十九首》的鸽子。其专论汉代的民歌、散文以及汉魏时期的故事诗。对两晋时期的文人之作多有微词,把佛教的翻译文学供奉了起来。然而被胡适所疏远的部分,正是以往文学研究和文学史讲义中被同时代人玩弄最多。譬如,《孔雀东南飞》的年代考证问题,胡适与梁启超、陆侃如等有专门的书信和文章深入讨论。他之所以对故事诗别有感情,与其对叙事文体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侏儒地位有直接关系。所以,通过《白话文学史》的写作,胡适有意识地将当时自己思考的一系列文学史问题提出来,以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关注。 同一时期,文学史研究论著方面,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大出风头。《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完成于1917年,刘时为北京大学教授。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为概论;第二课为文学辨体;第三至五课为汉魏六朝文学变迁。汉魏六朝文学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一直被人轻视,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提出:“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刘依据前代学人阮元的“文言说”,强调文学作品与学术论著的区别,给了桐城派的文章正统论一有力打击。因此,选择中国文学史作为研究对象,体现了刘师培对文学史的一种评价,也是五四时期传统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革新。在文学史编撰体例上,《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以辑录当时的评论为主,作者自己略加案语。虽然从专题研究的角度来看,可能显得过于简略,但由于刘师培学术功底深厚,辑录的文章本身就很有代表性,加之简单的案语说明,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得整部文学史讲义反倒显得脉络清晰,要言不烦。如第二课讲文学辨体,刘师培说明以阮元的《文笔对》为主之后,引录《晋书》、《宋书》、《北史》等相关典籍,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第五课讲宋齐梁陈文学概况。刘指出:“中国文学,至两汉、魏、晋而大盛,然斯时文学,未尝别为一科,其以文学特立一科者,自刘宋始。”后以三条材料证明,即宋文帝时,立文学馆;任命谢元掌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文被单独区分出来。这样的论证在讲义中屡见不鲜,到处可见。通过这样简明扼要的引述材料,文学史的脉络非常清楚地勾勒出来。笔者认为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篇幅虽不大,但自成一体,深得当时学界的好评。如鲁迅在二十年代的讲演和个人书信中,对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就很推崇。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注重的是通史研究,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断代史研究一支独大,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于文体研究方面别开一路。《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传统小说研究方面,有草创之功,曾获得同时代人的好评。胡适在回复苏雪林的信中平心静气地指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诸如周作人、郑振铎、叶公超等对《中国小说史略》都大为激赏。此书稿是鲁迅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小说史时编定的。油印本叫《小说史大略》,只有十七篇,后来拓为二十八篇。从最初的讲稿到后来的定本之间,可以见出鲁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认识是逐渐加深,概括上用词用语也是愈见精细。赵景深《谈鲁迅的〈小说史大略〉》一文,将《小说史大略》与《中国小说史略》进行对比,指出鲁迅在书中列举的例子及篇目标题上,都非常考究。定本中将一些明显缺乏反抗内容或情节不合理的小说从最初的讲义中删除(如删除《长桥记》、《王幼玉记》、《曹太守记》等)。篇名标题也做了推敲,概括上更准确。如《史略》中的第八、九篇,原来标题为“唐传奇体传记”,但定本时改为“唐之传奇文”,这主要是考虑到传奇这种文体,在唐代已成为文人有意为之的创作文体。同时,为与明清长篇戏曲区别,用“传奇文”来概括唐代传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大的特点,一是系统,二是现代的眼光,三是辑古考辨的方法。全书二十八篇,将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小说发展线索做了一个勾勒。列举了大量的作家作品,材料之丰富,论证之细密,这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是从来没有过的。鲁迅的研究有超越一般史家之处,这就是他那文学家的眼光,他有非常自觉的现代文学意识,鲁迅研究小说史不像一般史家把小说当作历史或把小说等同于学术,他是把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如对《世说新语》,鲁迅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喻道”、“论政”,而在于“为赏心而作”,“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他批评《野叟曝言》,“炫学寄慨”,“文复无味”,认为“不足以称艺文”。这是自觉地将文学与政治、历史和学术相分离,凸现文学的自身价值。鲁迅研究小说史注重辑古考证工作,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关的资料搜集成果,体现在《古小说钩沉》、《唐代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中。有关史料搜集、整理,鲁迅自己有记录:“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他之所以重视辑古考证工作,可能与学风上受清代朴学以及乃师章太炎治学方式的影响有关,也与鲁迅本人沉潜持重的性格有关。 五四及二十年代,诗、文、戏曲、词、小说乃至古代文论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其他一些学者从二十年代开始逐渐发表研究论文及著作,如闻一多对唐诗的研究,顾颉刚对民俗歌谣的研究,郭绍虞对古代文论的研究,唐圭章对宋词的整理、郑振铎对俗文学的研究、阿英对晚清文学的史料搜集整理、孙楷第对小说版本目录的研究、夏承焘的词人年谱考订工作、刘大杰的文学史研究和朱东润的文学批评史研究等,显示出不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 与那些学术色彩较重的文学研究相应成辉的,是五四及二十年代开始,新文学研究也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历程。新文学最早是作为一种新思潮受人关注,但随着新文学的成长、发展,其本身也成为了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新文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文学的所有方面,但从五四及二十年代研究的表现形态来看,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作家作品评论。第二,是文学理论倡导和讨论。第三,是文学史的研究。 作家作品评论是新文学研究最初的形态,表现为批评对文学创作的介入。一方面,新文学的文学地位要靠这些批评、研究来确认,另一方面,新文学的创作经验也要靠这些批评、研究来揭示和总结。在确立新文学作品的“正室地位方面,新文学家的文学批评功不可没。像鲁迅的小说创作成就,像湖畔派诗人的诗歌成就,像郁达夫《沉沦》的艺术价值,像徐志摩、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探索,都是通过新文学家自己的发现、评论而逐渐为社会所认同的。其时较为突出的评论家如周作人、沈雁冰等对新文学创作经验的挖掘、总结,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周作人是最早对鲁迅《阿Q正传》做出评价的。沈雁冰在主编《小说月报》时,不仅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他也充分利用自己看稿多的有利条件,写出大量有针对性的评论,及时清醒地指出新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创作的前途》、《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般的倾向DD创作坛杂评》、《什么是文学DD我对于现文坛的感想》等。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理论倡导往往同时也是新文学家文学意识的自觉表现。胡适对短篇小说写作格式的介绍,周作人对“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倡导,对小诗、美文的文体实验,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等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讨,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实际上,都体现出新文学家对文学自身属性和阶段性发展要求的自觉把握。没有这种思潮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出现,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意识也就不可能达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程度。不少文学研究者正是受新文学思潮和理论的影响,在研究中思想态度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研究,走向新的研究领域。如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从新诗创作的要求出发,希望从传统的律诗研究中来体会诗歌创作技巧。(赵景深对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研究,就是因为加入文学研究会,受到郑振铎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新文学家同时身兼文学研究者的现象,在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凸现出新的文艺思潮与文学研究之间,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特别是到了二十年代中后期,对新文学的评价趋向于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确立其合法性。除了有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等正面论述新文学的文学史地位论稿之外,还有不少关于新文学史料的汇编出版。如草川未雨著的《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霁楼编的《革命文学论文集》等。这些成果的出现,意味着新文学研究真正开始进入到学术研究的领域,为三十年代新文学成为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及一系列新文学史论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稳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