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带有一种淡淡的感觉,让人知道夏虽长而苦,但是却有它的蕴味和意思.一个人生活着就要学会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带给你的冲动,保持一个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让生活中的积极一面显得更加有力.冯骥才的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来挺喜欢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义,成为他心中独特的记忆.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显得那么难熬,让人很疲累让人慵懒无力,但是这也正象征着人生中一个难以熬过的时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与难也不算什么.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个没试过的角度去想也许就不会太糟.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悟,其中的深蕴,你自己细细体会,相信得到的更多.
冯骥才的散文《大度读人》出自哪一本书?这篇文章网上很多,我想知道刊载这篇散文的原书是哪一本?
出自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就冯骥才的散文《书桌》,说说纵贯全文的脉络是什么?
冯骥才的散文《书桌》,说说纵贯全文的脉络是:书桌。
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
求冯骥才的文章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逆光的风景》《摸书》《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雕花烟斗》《海外趣谈》《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挑山工》《俗世奇人》《献你一束花》《人类的敦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
《爱犬的天堂》》《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寻找一篇散文 冯骥才老师的《以假当真》
(1)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⑵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
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⑶音乐不是大自然的声音,诗不是生活用语;小说当然不是生活的记录,
画当然不是现实事物或景物的重现。人们日日生活在现实里,何须你再来复制一个现实?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最没有艺术价值的缘故。
⑷西方的写实主义蓬勃于没有摄影和电影的时代。自从人类发明了照相机
和摄影机,写实精神在西方艺术中便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中国人就像明白罗盘的原理那样,早早地就明白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的法则,从不崇拜写实,从不顺从器官的感受,而听凭心灵的感受,大胆地以假当真,创造了高明又伟大的东方艺术。倒是当代的中国人陷入愚蠢,把自然主义和摄影现实主义奉若神明。于是,文学只剩下表面上杂乱不堪的“感觉真实”,绘画坠入了模仿照相的技术主义。当毕加索、克里姆特、马蒂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艺术的真谛,从而使西方的艺术更“艺术”时,他们哪里知道如今的东方艺术正在退化?
⑸艺术由于它给予人们的都是生活中没有的,因故才叫创造。
⑹创造都是由无到有,创造都是为了需要。
⑺人们需要艺术,除去认识上的启迪、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慰藉、闲时的
消遣,还有好奇、娱乐、消解、释放,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的补充。
⑻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现实生活就变得有限。艺术家在复制生
活时常常陷入被动和无能,而超越生活时才进入放纵和自由。诗人更加浪漫,小说家更富于想象。为此之故,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魅力是传奇。
⑼至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又是“一分
为二”。演员有时进入角色而表现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演员的技艺刻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观众既欣赏到角色的本领,同时也欣赏到演员超凡的功力,得到双重的满足。演员与角色,真真假假,浑然一体。艺术家所能发挥的天地是双倍的。
⑽那些“不求形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
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对于这些画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桥的清灵潇洒,朱耷的悲凉寂寥,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源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
写到此处,方应说道,中国人真是懂得艺术。正像我曾对威廉•戈尔登所说,“中国人从来不把画当做真的”,艺术家才获得天宽地阔的创造自由。东方艺术的特征,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就因此而生。任何艺术的形成,一半靠艺术家的天才创造,一半靠富于悟性的读者与观众的理解。艺术史往往只强调前一半,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 (节选自冯骥才的《以假当真》)
- 上一篇: 台湾作家刘墉的儿女?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