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美文> 正文

求一篇关于“中学生是否有必要读经典”的辩论文章?

2023-03-21 00:08:24 暂无评论 57 情感美文 中学生   辩论   必要

正方(应该):中学生多读名著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式,当然在考试方面会有部分的涉及。有一些名著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情特点,让你在家中,了解世界,如:凡尔纳的三部曲,环绕世界80天,带领你环绕世界。一些名著可以让你勤动脑,例如 福尔摩斯探案集 让你在重重疑问中找寻答案。一些名著则会带给你真理,如哲学方面的书。

反面(不应该):中学生的学业比较繁忙,面临重要的的时期,时间是最宝贵的,读太多的名著,会有所分心,进而影响学习情况。

长沙一所中学投票评选“我最喜欢的十本好书”,《哈利·波特》系列排名第一。一位中学党委书记用“切肤之痛”四个字形容对于学生疏远经典的感受。可我看了具体书目,却搞不明白这位校领导切什么肤,痛什么痛。

这十本书分别是:《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大地之灯》(七堇年)、《最后的演讲》(兰迪·鲍许)、《狼图腾》、《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塞尼)、《肖申克的救赎》、《不朽》(落落)、《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米奇·阿尔博姆)、《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假如这份书单具有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话,教育界人士应该喜极而泣才对。别以为《哈利·波特》就那么容易读,要真正读懂也要下不少工夫。《傲慢与偏见》是传统经典名著,《大地之灯》和《不朽》属于青春小说。其他几本即便不算经典,也是经得起读者检阅的好书。中学生要读这些书,既要对作品事先有一定了解,更需要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在我这个还算比较喜欢读书的人看来,现在的中学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甚至怀疑,那位中学领导究竟懂不懂这些作品。

担心有人不知道,我在括号里加注了作者姓名。但我相信,许多人仍然未必全都了解,或者都读过这些书。中学老师情况恐怕也差不多。曾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学老师问学生读什么书,学生回答正在看清少纳言的作品。这位老师很不屑地说:“怎么会有人起清少纳言这么奇怪的网名?”这个不算笑话的冷笑话,说明现在有些老师的阅读视野确实还不如学生。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学生一定要读经典吗?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肯定振振有辞。可在我看来,这些道理都是陈腐不堪的废话。依我之见,中学生能读经典当然不错,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阅读的兴趣。如果对阅读不感兴趣,书再好也是一堆废纸,更别说借助阅读树立什么崇高的人生理想了。恰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阅读经典才能获得。事实上,兴趣是要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旦被宏大叙事吓坏了胆,败坏了胃口,往往很难再找回阅读的快感。

有一个朋友的儿子正在读初中,前两年疯狂迷恋郭敬明之流,最近已经开始看《朗读者》、《挪威的森林》和岩井俊二的作品。你说,一旦踏上正确的阅读道路,以后他还会倒退回来读“最小说”吗?想想,初中的时候我们还在看琼瑶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呢,现在不也人模狗样读起孔子老子钱穆顾准钱钟书福柯德里达哈耶克弗里德曼?

好为人师的某些人和某些部门,从来就没能为中学生找到合乎他们年龄、性格和兴趣特点的阅读之路。有位国家级教育类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出版社为中小学生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源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形式和当前的时代严重脱节,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一本经典,哪怕你换个活泼点的方式推介也行啊。遗憾的是,教育部门只会下指令、提要求、列书单,而不愿意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无疑是把学生推向离经典越来越远的路上。

读经典对青年学生有什么用?一下子读不懂鸿篇巨制的作品怎么办?中学生学习很紧张,是否应该把经典留到大学里去读?……昨天,由团市委组织的“我爱读经典”工程之“人文经典与中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举行,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黄玉峰为中学生开讲座,并与学生互动。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知识在增多,但智慧并不一定增长。三千年前我们祖先的智慧,不比我们现代人逊色。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智慧。”黄玉峰说,人文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甚至在将来,都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孔子的《论语》,庄子和老子的文章,苏格拉底的著作等,虽然经历这么多年,但因为它们具备原创性,而且从人性根本出发,所以历久弥新。

不少学生觉得,人文经典大都是鸿篇巨制,而且许多是枯燥的古文,想去了解它,但又不想花费很多时间。时下流行用“快餐文化”来解读经典,是否值得中学生追随?黄玉峰告诉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古文不难读,而且现在有很多参考文献,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条件。“快餐文化”通常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没有了营养,有的甚至是干渣。学生只要真心想读经典,总能挤出时间的,慢慢的就会爱上它们。如果在地铁里,许多年轻人都拿着一本经典在看,读经典成为一种时尚,那将是多么美好的场景。

对于读经典,黄玉峰提出“牛吃草”理论。“你首先把它吃下去,吃得多一点好,没有消化不要紧,还可以‘反刍’。”有学生说,读了一本经典似乎“没有用处”。黄玉峰认为,如果你读了一篇经典著作,就要追求“有用”,这个要求太高了。由此,黄玉峰引出 “煮汤圆”理论:煮汤圆时,不是一个个煮的,而是把许多汤圆一起倒入锅子里,一块儿煮熟。读经典也不要急于读一篇就理解消化一篇。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生活会帮助你深入理解人文经典中的内容,并融会贯通。

中学生背负着升学压力,是否可以把经典留到大学时代去读?黄玉峰认为,读经典应该大部分在小学、中学完成。“这样,经典才会成为你们生命的底色,深深刻在你们的灵魂里。所以,现在是读书的好时光,不要留到大学里去读。”他说,有很多学习者在小学、中学阶段把母语全部学完、学透,之后学外语就很方便。母语学好了,学其他语言时就能够贯通。高考时,学生和家长们对分数非常敏感。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差距可能不只是分数的差距,而是生命质量的差距。

有职校学生提问:“我们职校生面对的是就业,您觉得经典对我们职校生有何意义?”黄玉峰说,现在学生的心态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是恐惧,二是浮躁。大家对将来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很恐惧,对于将来能否找到好工作很恐惧,与之相随的是生活和读书中表现出的浮躁。有些现实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但个人修养可以改变,可以通过读经典来提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就会认同你。“当经典著作真正融入到血液中,生命会起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