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选自 郁达夫散文集.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郁达夫散文《花坞》写作背景?
在文的第三段就写了,的郁达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将他的笔墨更多地转向了写山水游记,先后出版了《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集.他用生花妙笔描绘了祖国的优美风景,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游记本为记游,并不以搜罗异事,勾勒人物见长,而要将亲历的风物情境以文字记叙下来,看似轻易,却最需功力.同时,游记又是一种敏感的文体,作者以我观的方式展示给我们的,除了自然景物的物。
“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色的诗人,不大会去。现在可不同了,从湖滨向北向西的坐汽车去,不消半个钟头,就能到花坞口外。
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浔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我的第一次去花坞,是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时候,记得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伴凤居,访过风木庵(是钱唐丁氏的别业),感到了口渴,就问车夫,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坞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