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意对即可)
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
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2分)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2分)
试题分析:点评就是对别人的行为艺术(如表演)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此题考生可从语段运用的手法、语言的特点或其意境等方面来谈。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善用对比文中有画--《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写景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一般写景散文,常常用写游记的手法,如描绘春景、秋景,往往是在写春游、秋游中写出.可是郁达夫这篇所写的冬景,却并未写冬游,而是直接写冬天的景色.这种写法,当然比起以游记写景来,难度要大得多了.
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是什么?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中心思想。《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 上一篇: 有关爱的文章450字 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