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散文名篇?
《珍珠鸟》《挑山工》等。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一位当代文化大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着他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
《珍珠鸟》《挑山工》等篇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读过的人当数以亿计。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冯先生的生活类散文汇辑成册,单独出版。这些散文作品以寻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展现出一位当代文化大家的人生智慧。
冯骥才散文语言风格?
冯骥才不仅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有着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冯骥才的散文,有浓厚的小说家或画家气息,他那些怀人忆事的作品,小说家的艺术才能要显得更鲜明更突出一些;
而那些以写景观、写感受为主的作品,画家的灵气则要更浓厚更强烈一些,显得有姿有态,活喷喷地时有诗的境界呈现。
冯骥才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如写人善于捕捉细节或场面,总能写得活灵活现,牛动传神,富有“小说化”的气息:当他涉足景观或传达感受时,通常机巧地诉诸画面的方式,或以具象替代生活印象,很少有空泛拈燥的表情达意,而且往往辅之以音乐感,有心灵在表白的诗韵、精神在渴望自由中尽情舞蹈的感觉
冯骥才写散文多吗?
多。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散文和小说名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1995年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冯骥才被归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冯骥才的作品以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冯骥才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曾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此外,冯骥才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他16岁学画,师从严六符先生,规规矩矩从《芥子园画传》起步(他保存着民国时期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的这本画传),习马远、夏圭这一路北宋画法;后投在惠孝同先生门下。惠先生也是大收藏家,宋元真迹像王诜的《渔村小雪图》、郭熙的《寒林图》、吕纪的《四喜图》都舍得拿出来,教他临摹,用的是日本的圆丝绢和明代方于鲁的墨。60年代初,他也跟随溥佐、张其翼两位先生学画过花鸟。
冯骥才散文苦夏的赏析?
苦夏,带有一种淡淡的感觉,让人知道夏虽长而苦,但是却有它的蕴味和意思.一个人生活着就要学会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带给你的冲动,保持一个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让生活中的积极一面显得更加有力.冯骥才的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来挺喜欢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义,成为他心中独特的记忆.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显得那么难熬,让人很疲累让人慵懒无力,但是这也正象征着人生中一个难以熬过的时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与难也不算什么.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个没试过的角度去想也许就不会太糟.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悟,其中的深蕴,你自己细细体会,相信得到的更多.
冯骥才散文精选好词?
在俗世奇人中的好词有派头十足,严严实实,天衣无缝等。
冯骥才的散文有哪些?
.黄山绝壁松2.长衫老者3.珍珠鸟4.花脸5.逛娘娘宫6.快手刘7.歪儿8.书架9.我最初的人生思索10.书桌11.挑山工《冯骥才散文精选》:选录一部分记人记事的散文之后,特别选录了有关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底蕴的散文的目的。希望青少年朋友在阅读这本书之后,不仅感受到冯先生散文的文笔之美,更体会到守护和传承我们文化精神的责任。
冯骥才写亲情的散文?
冯骥才:《年夜思》 发布时间:2012-03-28 民间有些话真是意味无穷,比如"大年根儿"。一年的日子即将用尽,就好比一棵树,最后只剩一点根儿--每每说到这话的时候,便会感受到岁月的空寥,还有岁月的深浓。我总会去想,人生的年华,到底是过一天少一天,还是过一天多一天? 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据说近些年温温吞吞的暖冬是厄尔尼诺之所为;而今年大地这迷人的银装素裹则归功于拉尼娜。听起来,拉尼娜像是女性的称呼,厄尔尼诺却似男性的名字。看来,女性比起男性总是风情万种。在这久违的大雪里,没有污垢与阴影,夜空被照得发亮,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只有在这种浓密的大雪中的年,才更有情味。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与喜事同一颜色。人间的红和大自然的银白相配,是年的标准色。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那时我住在旧英租界的大理道。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宫北大街的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早晨睁眼,一个通红的大红苹果就在眼前,由于太近而显得特别大。那是老时候的例儿,据说年夜里放个苹果在孩子枕边,可以保平安。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身陷生活与社会的重围里,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冻鸡冻鸭以及猪头都扔在店门外的地上。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年饭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最真实的上限的"水位"。我说的中国人当然是指普通百姓,决不是官宦人家。年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把生活的企望实现在此时的饭桌上。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平日里把现实理想化,过年时把理想现实化。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一个伟大的创造。 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冬天里便池结冰,就要动手去清理。据说"打扫厕所就是打扫自己脑袋里的思想"。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可是我们很难使他开心地笑起来。有时一笑,好似痉挛,反倒不如不笑为好。父亲这奇特而痛苦的表情就被我收藏在关于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年夜都会拿出来看一看。 旧时中国人的年,总是要请诸神下界。那无非是人生太苦,想请神仙们帮一帮人间的忙。但人们真的相信有哪位神仙会伸手帮一下吗?中国人在长期封建桎梏中的生存方式是麻痹自己。1967年我给我那时居住的八平米的小屋起名字叫宽斋。宽是心宽,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宽也是从宽,这是对那个残酷的时代的一种可怜的痴望。但起了这名字之后我的一段生活反倒像被钳子死死钳住了一样。记得那年午夜放炮时,炸伤了右手的虎口,以致很长时候不能握笔。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我们怀念往日的年味,可是如果真的按照那种方式过一次年,一定会觉得它更加空洞乏味了吧!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年赋予它的意义。比如吃年饭时的团圆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正为此,愈是缺憾的时候,渴望才来得更加强烈。年是被一种渴望撑大的。那么,年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当然它首先是精神的!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现实梦想的大表现。正因为这样,年由来已久;年永世不绝。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写到此处,忽有激情迸发,奔涌笔端,急忙展纸,挥笔成句,曰: 〓〓玉兔已乘百年去, 〓〓青龙又驾千岁来; 〓〓风光铺满前程地, 〓〓鲜花随我一路开。 一时写得水墨淋漓,锋毫飞扬,屋内灯烛正明,窗外白雪倍儿亮。心无块垒,胸襟浩荡是也。
冯骥才散文精选句子赏析?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学科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写的真好,为我们的生命赋予了意义。
冯骥才散文精选好词好句?
●小买卖也有大风度,大买卖也有小家子气,这完全因人而异。 ----冯骥才《在维也纳买古董》
●任何旅游者都有同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能碰到和发现一些意料之外、新奇特殊的事情,这比向导指着一座举世皆知的纪念碑,向你诉说它的历史有趣得多。 ----冯骥才《伦敦生活》
●思维的世界本无定势,就看哪股力量更具生命的本质。 ----冯骥才《珍珠鸟》
●肉体的苦一不疼就忘了,心里的苦你忘不掉也弄不走它。因为很多苦你并不知道咋回事,更说不清楚。如果有一天你能把它清楚地说出来时,就不再觉得苦了。痛苦就因为你没能力说清楚它。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我的经历没嘛,比我苦的还有的是,比我冤的也有的是,我见的多了。那阵子为一句话坐大牢的人多了去了,光我们那儿就大部分的现行反革命罪。我们屋里有个犯人,以前是贫农协会主席,罪名就因为下山到集子上买毛主席石膏像,那会儿不叫买,叫"请宝像",不是他这样出身好的还没资格"请"。那玩艺儿挺沉,山道又不好定,他就用麻绳拴在石膏像的脖子上,前边儿俩,后边俩,就这么背着赶路。没想到还没出集子就让入给抓住,好嘛,"现行反革命",立时就抓起来,家也没让回,进大牢了,五年。您说冤不冤?还有一个小伙子,为的是爬到百货大楼顶尖上拍了两张照片,想落个城市面貌的照片,现在看这算嘛事!可那晚儿就不行,怀疑他是搞"特务活动",也给关进来了。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但事后一个朋友说:“他这样做,是不是怕你承受不了他的离去?他正是爱你才故意这样做的吧?”我一想,对呀,这家伙!我怎么直到离开了他,还弄不明白他爱我的方式?
别以为我这人天性太粗,不懂得感情。时下,尽管美容院里什么样的仿真的假发都有了,我却依然戴着他给我修整的那个。这个假发有一个特点——它永远不会变白。这又是他的心意,叫我总是年轻!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那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冯骥才《俗世奇人》
●被人指出丑陋之处的滋味并不好受。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历史走得太远,连背影都看不到了。 ----冯骥才
●时间对生命用减法,对生命创造的却用加法。 ----冯骥才《灵魂的巢》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冯骥才《俗世奇人》
●巴黎是个只修不改的城市。
它的街道不变,房子不变,门牌不变,如果一幢房子倾圮,便把它的门牌与相邻房子的门牌连起来,如30-32。我所居住的公寓的门牌就是16-18 RNE SUGER,它说明这里曾经还有一座古屋,不知在哪个世纪与我这座公寓合并一起了。故而一封一百年前寄往巴黎的信,辗转曲折,最终也会送到目的地。
哪个城市也能这样与历史通邮?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我自从在监狱里得了附睾结核,性功能完全丧失。监狱里的犯人闹滑精、手淫,我全没有。出来后也不想再结婚成家,当一辈子人间高僧吧。后来碰到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我公开说,我这方面不行了,没料到她说,她以前生孩子难产,腹腔发炎,动手术把女同志烂七八糟那些器官全摘完了,也没这方面要求。我们就结合了。两人都没这种需要,谁也不惹谁,相安无事,互相照顾,反而更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真正进入了无欲境界。也叫做天生的一对儿,不,认真点说,应该叫做后天的一对儿。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一生,最幸福的事,便是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当尘世烟火慢慢沉寂;当指尖浮华逐渐消散,你依旧如此牵着我的手,岁月老了,情还在,原来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是从遇到你的那一刻开始。 ----冯骥才《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冯骥才《老夫老妻》
●"有个小伙子挺冤,他是个工人,为了要住房跟革委会主任吵起来,被弄进63号。他脾气很暴,把他一顿死揍打到铺底下,他还是不服,就用铁丝捆在椅子上,拿钢钎子绞紧,铁丝一直煞到肉里。直到现在洗澡时还能看到他腿上给铁丝勒过的很深的道儿。那些看守还用小木棍敲他的生殖器,打得哗哗流血,留下后遗症,没有性,打坏了……工人都这么打,更甭提那些知识分子了。"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残酷的人生与社会教给我的是:永远再不单纯,永远再不要做违心的事。宁肯为真心付出沉重的代价,也不要为违心付出悲惨的代价。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店主是位老人,西服的款式很老,甚至有些破旧,胸前摇晃的一条怀表链已有些发黑;然而他的气质却十分儒雅,人瘦体弱,动作迟缓,一双蓝色的眼睛柔和而空蒙。他在店中,与他的古董完全风格一致,融为一体,好像他是从某一幅画中走下来的,或者退一步,又回到那个残缺和鎏金的镜框中去。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我喜欢旧书,旧书和新书的意义不同,新书让你进入未知的世界,旧书却常常叫你自愧于知之有限。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今天奉为神明的那些话,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说过。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没有思想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一直是快乐的,意气风发。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思索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索自己要为了何种价值而努力
思索自己毕生遵循并为之奋斗的准则 ----冯骥才《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与民族),一定不只是爱他的优点,而是爱他的全部。 ----冯骥才《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
●最好的假花像真花,最好的真花像假花。 ----冯骥才《伦敦生活》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冯骥才《俗世奇人》
●爱情既然都是爱自己所爱的,实际都是爱自己。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民族的财富的人,谈起爱国就不免肤浅和盲目。 ----冯骥才《在旧梦中甜睡》
●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话到此处,已然兴尽。再无言之欲也。 ----冯骥才《俗世奇人》
●后这知的人像白纸格地声了事彼此相似,有识里比可才风像书籍一了事各不相同。 ----冯骥才风种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冯骥才
●“我真想回去看看!”——这是我遇到的许多华侨商人、店员、画家、大学教授们共同而迫切的心声。 ----冯骥才《伦敦生活》
冯骥才关于秋天的散文和诗?
文丨冯骥才 《艺术家们》选摘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
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
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
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渴望不死与永生,都无法阻止这上天的意志。
那么爱呢?生是起始,死是终结,中间最伟大的事便是爱。爱是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燃烧,它也无法阻止。可是比起生死,爱又有一点复杂。首先爱是随性的,它变化莫测。其次它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不一定是两个人共同朝一个方向推动车子,有可能各自发力,南辕北辙,最后毁掉了爱本身,甚至包括自己。
这朵刚刚在楚云天与雨霏间开出的小花,接下来该会怎样?
楚云天的天性纯良,学识丰富,喜欢表达,又正当精力充沛的青春年少,他不缺朋友。当然,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个圈子还是他们“三剑客”。把三剑客牢牢拧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酷爱的艺术。
但对于楚云天来说,只是这一个圈子还不够,因为罗潜与洛夫都不是他另一个挚爱——文学上的知己。虽然气质优雅的隋意酷爱诗文,文学感觉也相当不错,可隋意终究是妻子,文学需要见多识广。
在文学上能够与楚云天真正聊得来的,就像在绘画上的罗潜和洛夫,恐怕只有苏又生一人。他佩服苏又生,比他年长几岁,读的书也比他多。可是当其他人和他坐在一起,就全听他一个人说了。那时代,图书馆内大部分图书都封存了,若想得到一本真正的好书,就得像大雪天后的麻雀到处觅食那样。如果一本好书出现了,便一定要在朋友间传来传去,你争我夺,每个人得到的看书的时间都极有限,有时一部长篇只给你一天的时间。这样的好书在这帮朋友中间其实只是像旋风那样飞快地一转,随后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在精神上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当中,满肚子书的楚云天自然就像寒天雪地里的小小一堆篝火。他一出现,大家就会把他围在中间,汲取精神的暖气。
善于讲述、表达、渲染的楚云天便成了一个民间英雄。
他会随心所欲地把他看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精彩的故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他所讲的大多是听故事的年轻人从没读过的名著。他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种能耐。他非常善于渲染气氛,能够精巧地剪裁故事,把名著中所有啰唆与累赘全都删去,精华提炼出来;他是画家,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画面感,让人物活灵活现,使听故事的人身临其境。当他自己也进入所讲述的故事时,会灵感忽至,冒出一些更绝妙,更感人,更意想不到的情节或细节来。有一次,罗潜在场听过,对他笑道:“故事结尾是你编的吧?”
- 上一篇: 茶散文经典 茶 散文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