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是散文集还是散文诗集?
《野草》是散文诗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
《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本书中《雪》、《风筝》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鲁迅的散文诗集,除了野草还有什么?
鲁迅著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中收有《秋夜》,《雪》,《影的告别》,《希望》,《风筝》等作品.
《朝花夕拾》中收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等
鲁迅的野草诗句?
这是鲁迅的一首现代散文诗,诗歌的名字叫做《野草》原诗如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鲁迅的《野草》全文?
鲁迅的《野草》全文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拓展资料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共计23篇,其中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这些文章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其中《雪》、《风筝》等文章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野草》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如何评价鲁迅的 《野草》?
谢谢邀请。
《野草》是鲁迅的心灵史,是他最私密化的作品。
鲁迅很少在作品里呈现私人领地,杂文一类的笔墨官司以及学术作品就不说了,连《朝花夕拾》这种回忆性散文,也多是在谈故乡风物和别人。鲁迅往往只带了一双眼,领着大家去看。
特别是在“民族魂”封神后,鲁迅的个人色彩进一步被剥离,变成了某种宏大叙事意味的符号。其它一些八卦小报、爬梳故事性质的文章,只注意形迹,也难以挖掘出心灵的深度。
于是即便经过前几年的“民国热”之后,私人化的鲁迅似乎还是比较单薄。
实际上鲁迅是给了机会的,这就是《野草》。
鲁迅在世的时候,并不太想引荐给青年们这个小集子。为什么呢?
一是文风晦涩。
这一点在当时就非常显著地体现出来。隐喻和象征俯拾皆是,读者较易看到意象,意义却是含混暧昧的。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白话文肇始那种佶屈聱牙的行文风格,只会让它看起来更加晦涩。当然了,晦涩并不代表不好。实际上,即便在鲁迅自己的作品里,《野草》的文笔也是第一流的。感情饱满,极具张力,用一种禅语式的叙述风格,将激越的情感与理性的秘思熔铸到意象和画面当中去,极具可阐释性。
二是精神基调非常压抑昏暗。这是鲁迅先生不大愿意青年们阅读的最重要原因。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更何况碰到一个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到处受欺负的年头。
彼时的鲁迅呼吁青年们甩开“导师”(那么言下之意,自己也是愧为导师的),自己也对自身、对文明的出路陷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虚妄当中。他期待青年们抱着希望奋力前行,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出于绝望而挣扎。
而他的那种“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心境,尤其是那种见辱而起的复仇心,在他看来是当与旧社会共同埋葬,而不是传递给年轻一代的。
是故,《野草》是鲁迅对旧世界的献礼,而不是他对新世界的先声。《野草》这部作品应该与他、与这个社会,都像野草一般被地火烧尽。
体会一下《野草·题辞》里的这种感情:
我自爱我的野草……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首先,是自恋。如果没有自恋,那便没有对私人心灵的记录,也就没有《野草》了。伟大的作家都是自恋的。因为自恋,才会产生自卑与自傲交织的那种撕扯感。
其次,是憎恶以及宿命感。野草是丑陋的地面的产物,它厌恶地面、自己,已经到了期待地火喷涌而出、烧尽一切的地步。它也深深地预知到,罪恶的累积压迫着地表,已到了随时都可能将地火挤压到喷涌而出的地步。
这是时代的大势,野草看到了,看到了自己和地表将被荡涤一清。然而却欢欣雀跃,因为葬于地火是丑陋一生中最好的归宿。因此它欣然。
最后,是急切。“去罢,野草!”,是一刻都不要停。这么做并非是生无可恋,恰恰相反,它是要通过自己的死,为更好的生灵腾出空间。是在礼赞生,颂扬生!
这是一种因绝望而生的力量,是鲁迅不想沾染给青年们的一种痼疾。在他而言,“好的生活”,不应该有这种扭曲的情操。
最后,我认为这里也有一定的羞怯成分。
再怎么说,《野草》也是鲁迅私人的呢喃,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私房话。然而他又是坦荡的,并且具有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有的那种“和历史对话”的情结,于是不介意百年之后,能够再通过这部小集子遇见对话者——是为私友。
那么《野草》的文学水准究竟怎样呢?
首先在体裁上,非常具有先锋色彩。
正如《故事新编》开辟了一种用白话小说重构历史的先河一样,《野草》也是散文诗的滥觞。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截止到目前为止,能够达到《野草》同一水准的散文诗作品也为数寥寥。可以说是个非常高的起点了。
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尚算后继有人,作为散文诗的《野草》,套用鲁迅的偶像嵇康的话说,那可真就是“广林散于今绝矣”。
其二,在内容上,呈现出了一个几乎可称为“文学形象”的鲁迅。
没有人比鲁迅更懂鲁迅。
在杂文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知识分子的鲁迅,在学术作品里看到的是学者鲁迅,在回忆散文里是一个模样若隐若现的“迅哥儿”、“年轻后生”,在他人回忆录里则是个被一群年轻人围着的“先生”。
只有在《野草》里,背景如夜一般全部隐去了(正如他生活的时代),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背影,铁褐色,即便看不清轮廓,却具有无可否认的质感。
鲁迅在《野草》里展现了他的哀伤(《影的告别》)、愤恨(《复仇》)、狡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世故(《立论》)……,以及对这每一种情绪的消解、嘲讽。
他在自嘲中由绝望的虚妄看到希望的必要,在攫取旧世界的毒奶并受哺育而大后将复仇揉进了血液。他被抛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新世界,并在那里看到自世界毁灭的必要性。他背着因袭的重担站在旧历史的尽头,汲取新社会的知识,并要赋灭亡以意义。
他身上挣扎着许多个灵魂,有羡慕新生的,有眷恋旧地的,有热爱且憎恨同胞的,有独自一人脱离大众的。他既不是像浮士德那样妄图从这个世界上汲取更多,也不像俄国那些知识分子一样凭理想保持对穷苦大众一种单纯的挂念。鲁迅看起来是要为同胞争取一切,但是换个角度看他有似乎认定先灭掉同胞才能生出对得起这一切的新人……
他似乎是唯一的一个,非常独特。
《野草》里所呈现的鲁迅,一个旧式知识分子,一个新式知识分子,一个旧社会的贰臣逆子,一个自惭形秽的先知,一个渴望复仇的虚无者,一个吐着毒信子的危险分子,一个公众之敌,一个清教徒般虔诚的奉献者,一个几千年文明的产物,一个想吞噬几千年传统的毒瘤,一个在古老文明走向衰落的历史节点诞生出的经典形象,一个没有被完整写出来、仍旧徘徊在历史迷雾中的人。
他的前脚已感到现代社会的暖意,后脚还在旧伦理的冰窟中浸淫。
同时,至今又尚未有任何一人,能够把这样的文学形象,呈现到一部足够分量的文学作品当中去。
而《野草》,就像是一个巨人天才绘制的草图,刚刚有了骨架,作者又忙着干别的去了。
但是今天的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的“鲁迅”,其经典性足以和浮士德、卡拉马佐夫兄弟(你可以把他们三个外加私生子想象为一个人)、约翰·克里斯朵夫等文学形象相媲美。
欢迎关注公众号:凯鹅。
QQ群:309258991(阅读分子)
鲁迅一部很有名的“野草”是散文集还是散文诗集?
sa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鲁迅《野草》20字感受?
读《野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过客》、《死火》和《题词》,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作为战士的鲁迅的孤独而又顽强的战斗精神。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野草》为什么命名为野草(鲁迅的)?
作者在题辞中已经写到了。
其实作者在这里是把自己的文章比作野草,一方面是自谦“这一丛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难登大雅之堂,并将“速朽”;另一方面,它们“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表现了其“直面人生”的创作主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自己与之抗争到底的勇气以及“地火”终将到来的信念,就这一点来讲,“野草”又有着更为深广的象征意义。鲁迅为什么情愿作野草?
情愿作青青的野草,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主要歌颂鲁迅,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