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散文家是谁?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1、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他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若既不出户 -户什么意思?
“户”是指门、大门。
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顾炎武的《与友人书》:“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与友人书》是清代顾炎武创作的散文,他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明清散文佳作有哪些?
明朝散文代表作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刘基的郁离子,卖柑者言,清朝初年的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顾炎武的日知录。
广宋遗民录序,与友人论学书。
清朝中期的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亊,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文章。
有谁知道明清八大家都有哪几位?
明清八大家的文学家有:
明代刘基、归有光、王世贞。
清代顾炎武、姚鼐、张惠言、龚自珍、曾国藩。
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古朴,讽刺小品尤为出色,《明史》本传称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列为一代文宗”,作品编为《诚意伯文集》,代表文作《卖柑者言》。
归有光(1507-1571),明中“唐宋派”代表,时称“今之欧阳修”,可见在明朝归有光的文学地位已经极为崇高。他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于水利、经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代表文作《项脊轩志》。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与归有光不分轩轾。他主张做诗效法盛唐,崇尚汉魏文章的古朴,宣扬做诗应重拾文学性。对戏曲、书画、史学皆有深入研究。代表文作《艺苑卮言》。
顾炎武(1613-1682),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一,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朴实无华。代表文作《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
姚鼐(1732-1815),清代“桐城派”代表,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文作《登泰山记》。
张惠言(1761-1802),清代“阳湖派”代表,经学家,精于《易》学,专研虞翻、郑玄等人论述。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编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文风受桐城派影响,综合唐宋古文之长,文笔朴质。代表文作《送钱鲁斯序》。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唤统治者进行改良,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代表作《病梅馆记》。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湘乡派”创始人。他的古文散文音韵铿锵,气势恢宏豪迈,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对清末民初文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清八大家是谁?
明清八大家有:
明代刘基、归有光、王世贞。
清代顾炎武、姚鼐、张惠言、龚自珍、曾国藩。
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古朴,讽刺小品尤为出色,《明史》本传称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列为一代文宗”,作品编为《诚意伯文集》,代表文作《卖柑者言》。
归有光(1507-1571),明中“唐宋派”代表,时称“今之欧阳修”,可见在明朝归有光的文学地位已经极为崇高。他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于水利、经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代表文作《项脊轩志》。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与归有光不分轩轾。他主张做诗效法盛唐,崇尚汉魏文章的古朴,宣扬做诗应重拾文学性。对戏曲、书画、史学皆有深入研究。代表文作《艺苑卮言》。
顾炎武(1613-1682),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一,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朴实无华。代表文作《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
姚鼐(1732-1815),清代“桐城派”代表,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文作《登泰山记》。
张惠言(1761-1802),清代“阳湖派”代表,经学家,精于《易》学,专研虞翻、郑玄等人论述。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编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文风受桐城派影响,综合唐宋古文之长,文笔朴质。代表文作《送钱鲁斯序》。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唤统治者进行改良,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代表作《病梅馆记》。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湘乡派”创始人。他的古文散文音韵铿锵,气势恢宏豪迈,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对清末民初文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