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求茅盾的《雾》读后感

2024-09-25 13:47:57 暂无评论 154 散文精选 散文   感觉   文章   《雾》散文

求茅盾的《雾》读后感

一口气摘抄了几篇散文诗歌,心里舒服极了,摘抄时心里默默念着,抒发着情感,已经无视周围人的存在,一个人静静享受了。

当我摘抄到茅盾先生所写的一篇名为《雾》的文章时,有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朗读时便觉得自己与作者所写这篇文章的思维大概一致,也许是高抬了自己,把自己与著名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我此时的心灵感触恰恰只有这篇文章才能表达出来。

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神清气爽的清晨,本想着能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散步,但可恶的晨雾确打破了一切正常的计划,不得不在周围的沥青马路上来回踱步了。在这时候,基本上是看不到人的表情以及动作,最清楚的也只能是大概的轮廓罢了。有雾的时候是没有太阳的,天空看起来阴尘尘总有一种大雪来临将至的预兆,可雍懒的太阳也会在午后时分慢慢冲破云层露出一点温柔的余光,但我对这样的余光没有什么眷恋可谈,宁可天空下场大雪,瑞一下丰年好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会去外婆家找弟弟妹妹一起玩耍,那时候不管晴天、雨天都是我们的星期天,有大雾大雪的话,那可是我们更疯狂的节日了,任爷爷奶奶喊破喉咙的叫我们,阻止我们,也无济于是,因为一转眼功夫也就看不见了,都消失在大雾中。这也是我唯一对雾的一点点好感而已。

现在对于“雾”这个概念已经模糊不清了,来到南方很少有那种大雾天气,空气湿露露的,则e68a84e8a2ade79fa5e像夜间刚下过小雨似的,空气比北方的要湿润许多,可这时的我根本没时间去感觉这些,大部分时间都已留给了办公室。

写雾的文章,要有一点散文的感觉,450字

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于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脆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缥缈的雾,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这样的铺陈,让人惊喜,更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朦胧,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汇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能感受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有浓有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深浅参差,浓皴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朦胧;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上,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当我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无意中竟发现了一丝嫩绿! 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草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消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人间。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雾中,找寻到那些顶在草尖上的希望。 (摘自2009年第2期《文苑·经典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