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生前,跟同行很少交往,贾平凹是他在文学圈里为数不多的朋友,每次路遥从陕北来西安,都会抽空去莲湖公园附近的西安市文联,找贾平凹彻夜长谈,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一是他们年龄相仿,贾平凹比路遥小三岁,他们之间不存在多大的代沟,在许多看法上没有大的分歧,容易达成一致。
二是贾平凹的性格正好跟路遥相反,贾平凹性格内向、绵软,路遥性格外向、好强,他们之间交谈时,贾平凹是一个很好的听众,每当有不同意见时,贾平凹也不会对路遥过多的反驳,这一点是路遥非常喜欢的。
三是路遥成名比贾平凹早出好几年,路遥早在1982年依靠《人生》的出版,就在全国文坛就打响了名气,而贾平凹那时还显得默默无名,始终对路遥有一种崇拜之情。
因此,他们二人能长期保持友谊。
2007年,贾平凹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路遥》的文章,里边有这样一句评价路遥的话: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在文章末尾,贾平凹又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极高,既肯定了路遥作为作家的高度,又肯定了路遥具有“政治家”才华。还给路遥盖棺定论,他可以跟石鲁一样被载入史册。
贾平凹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依据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路遥了。
主要原因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路遥自小养成了敏感、好强、强硬、果敢的性格,在贾平凹看来,这些性格分明就是“政治家”的性格。
路遥出生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一家人常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愁眉苦脸。小时候的路遥,啃着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馍长大,偶尔吃上一顿玉米面,甚至是一口小麦面做的食物,对他来说,就是很好的美味。他常常抱着高粱面馍啃食的情景,成为同学们嘲笑他、欺负他的借口,路遥为此受到了不少嘲讽。
所以,路遥发誓将来一定要跳出农门,出人头地,摆脱贫困。
为了这个信念,路遥拼了命的学习,只有考取第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时,路遥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安慰。
20岁左右时,当同龄人已经娶妻生子,路遥却看不上对他有好感的农村姑娘,在他的意识里,一定要娶一个漂亮的城市姑娘或者知青姑娘,不仅是为自己看,更是为别人看。
25之前,路遥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表现非常积极,但由于一些原因,他最终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只能退求其次,准备在文学上出人头地。
因为在整个80年代,文学火得一塌糊涂,三个年轻人里边,有两个半是文学青年,许多年轻人依靠搞文学,发表作品,一炮打响,立即成为全国名人。这样的现实,对路遥的诱惑力非常大,他看到了文学可以带来功名的无限可能。因此,路遥把名字从王卫国改成了路遥,全力以赴地进军文坛。
忍辱负重10年后,终于在1991年,凭借《平凡的世界》摘取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此,他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领奖后回到陕西作协大院,接受报纸采访时,路遥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从这句话完全能看出,路遥骨子里有一种强硬和野心,绝对不是善茬。
《平凡的世界》给路遥带来声名显赫的同时,却由于高强度写作让他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生命垂危。
大约在1992年夏天,路遥不得不返回延安休养。贾平凹以朋友的身份去看望他,陪路遥散步路过某个山头时,路遥指着山下对贾平凹说:我当年穿着件破棉袄在这里放羊,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
贾平凹心里自然明白路遥说的是什么,路遥当年在这里表现很积极,刮起了许多大风,令许多同龄人闻风丧胆。到生命垂危时,路遥骨子里的记忆,仍然停留在那份火热里。
- 上一篇: 你听到过最讽刺的故事是什么?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