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开启了我对台湾文学最早的认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读初中,正值青春期,心里随时被无数念头干扰。好在那时还喜欢文学,文学能够让少年的心安份一些。
就在那时,我家订阅了一本叫《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我在上面最早读到的,印象深刻的诗,就有他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表面上相当浅白,情感却深沉真挚。青春期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那时的我被这首诗打动了,总觉得也一有股“乡愁”在心中涌动。觉得诗歌的力量很强大,开始读诗。
那时,就开始关注台湾诗人,包括纪弦、郑愁予、洛夫等等。之后是台湾文学的小说等等。台湾文学的文字干净清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那时的我。我的写作最开始,就是学习台湾文学。
多年以后,很多人发现我跟同时代的写作者文风差别大。我仔细回想,觉得根源就是在这儿。同时代的人,青少年时期主要学习的对象是国内80年代热门的那些作家,韩少功、王蒙等等,更包括80年代的诗人,他们的文字粗犷混杂。
前几年,我读了余光中的书《余光中谈翻译》,这是他的一本随笔,其实不仅仅是在谈翻译,他在这本书里谈的他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字表达的美学追求。我非常喜欢他的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简直觉得是在做功课。他的认识和我心意相通,我们有共同的文学趣味和美学趣味。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我的文学风格的起点,就是当年余光中先生的诗。
- 上一篇: 著名散文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