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写廊桥的散文

2022-04-20 00:02:57 暂无评论 240 散文精选 廊桥   散文

我造访廊桥的时候,是圣诞节前后。  从MILWAUKEE出发,我们一路穿行在皑皑积雪中,高速公路象一条黑色的带子,铺在一片银白色上向前延伸。天空很晴朗,那些积雪闪闪发光。  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廊桥。我没想到它这么不起眼。只是一座普通的木桥罢了,有斜斜的矮屋顶,静静地躺在公路旁边,被一片厚厚的积雪包围。它曾经是来往的要道,今天只是一个残存的纪念,来往的汽车从它身旁的高速公路上呼啸而过,不看它一眼。而它似乎也只是沉默地甘于被遗忘,那些木头,一百多年来,渐渐褪色、腐朽、毁坏,只有桥口一块不起眼的铜牌记忆着它曾经因年轻美丽而辉煌的历史。  我站在它前面,不禁诧异,难道这就是因为浪漫爱情而闻名的地方吗?没有一点闪光之处,而它自己似乎也不愿固守曾经的绚烂,而选择了默默老去。  这很象那个给它带来声名的小说所描写的女主角。  一个内心丰富而外表沉静的女子。她并不缺乏细腻而浪漫的情怀,一次偶然的邂逅,一个漫不经心的男子就会让她动心,而随之而来的感情风暴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怀春少女的热烈。只是她的光芒是内敛而圆润的,只有同样细腻而不动声色的人才能体察到才能欣赏得起。  于是我们毫无觉察地与他们擦肩而过,哀叹世间已没有美好浪漫的情怀的同时,将珍宝忽略于平凡的沉静之后。  站在廊桥旁边四围张望,旁边是一条安详的小河,和同样安祥于厚厚雪原里的小树林,公路对面是一片广袤的平原,看不到尽头。一切都似乎是静止而不生动的。但是,当我们费劲周折,踏越深深的积雪以后,就可以看到清澈的溪水依然在密林之间潺潺流动。即便是如此的严冬,水流依然活泼轻盈。  这些景致绝对算不上出色,可是弥漫着淳朴自然的气息。静静的廊桥悄然独立。如同在此地生长的居民,他们是热情的,他们是含蓄的,可首先,他们是真实自然的。  到了廊桥,不能不注意这里的雪。和南方的不同,它们很干燥,甚至无法握成团。即便紧紧地捏在一起,伸开手,风又把它们吹散了,如同细沙。  时间就是这样,将所有的惊心动魄和肝肠寸断象手中干燥的雪花一样吹去,不留痕迹。我想,廊桥是知道这点的。可是她依然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安心地老去。她真正地爱过恨过,内心的大海虽然隐秘,只给真正知道她的人,可是确定是存在的。  她不怕遗忘。  我小心翼翼地踩上积雪,去接近这座平淡无奇的桥,每个步伐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廊桥在远方,横跨在美利坚合众国的麦迪逊县的一条小河上,那是1994年读当时风靡中国的那本美国畅销小说留下的印象。  “古老的廊桥,孤独的远游客。两颗中年人的心渐渐贴近,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漂泊感伤的流浪情怀……刻骨铭心,凄婉绝伦……”在小说加上电影和各大报刊连篇累牍的渲染下,那座异国的罗斯曼桥的黎明,却一度成了当代中国人心中的爱情象征,W�6�1B叶芝的诗句,开始以非凡的魔力萦绕在流浪者的心头。那一年,我读过一位挚友与他的远方从未见面的恋人的厚厚一叠“两地书”,信的开头,竟是“我的罗伯特�6�1金凯”,“我的弗郎西斯卡”,炽烈深沉,令我感叹不已。    前不久,看到一篇新闻,据说一批外国旅游者在江苏某地发现一座廊桥,与《廊桥遗梦》中描绘的那座桥相似,“红色班驳,饱经岁月而略有些倾斜”,因而当地政府作出决定,对这座廊桥重修,将这里开发成旅游胜地。我不知他们是否还要在桥的两边立上美国牛仔和意大利阿不勒斯女子的雕像,再摆上一部旧吉普,让人们来重温廊桥遗梦。我看过《廊桥遗梦》电影的彩照,那座罗斯曼桥红色廊盖的模样完全是欧式的,是我从未在国内的河流上见到过的,如果江苏真的有这样的桥,也许是近代外国传教士带来的“洋泾浜”。我想,罗伯特�6�1金凯和弗郎西斯卡的真情是美丽的,罗斯曼桥是美丽的,但在中国以此来开发旅游区就未免太可笑了。  秋雨绵绵的十月,我和参加人民日报摄影工作会议的记者们一起去采风。在婺源清华,我看到了一座真正的中国风格的廊桥。一  古镇清华,一千余年前,曾是婺源的县治,当时称清化镇,南唐年间改名清华镇。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唐玄宗开元廿八年(公元740年)开始建县,至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迁弦高镇的一百六十一年中,是当时婺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曾建有城墙、寺观、宝塔、牌坊、书院等等。尽管时光流逝,岁月沧桑,这里一条五里长街古风依然,青石板路蜿蜒其间,两旁店铺与民房鳞次栉比,据说,《闪闪的红星》电影中米店风波的外景就摄于此。  我们一手撑着雨伞,一手不时举起胸前的相机,摄下古街的镜头。在婺源县委宣传部同仁的引导下,我们踩着悠长青石板路,穿过长街,来到了清华镇外。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丝。  一座古老的木桥,静静地卧在四个巨大青石桥墩上。一弯碧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据介绍,这座宋代遗留下来的桥,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尽管经过历代修理,仍保留了宋代廊桥建筑风格。桥总长140米,宽3.1米,设廊亭处连桥面约7米。桥由十一廊亭组建而成,廊亭两边设有栏杆、坐凳,供行人坐卧。廊的栏杆油了朱漆,但已没有光泽。桥顶用人字梁架起,上面盖着乡村极普通的青瓦。廊亭设计巧妙,建筑精湛,高矮不齐,错落有致。远眺各廊亭紧接串连,近观实不衔接,以防桥墩倒塌,影响主桥。  绵绵不绝的雨,笼罩了古镇的廊桥,笼罩了倒映着廊桥的碧溪,笼罩了远方逶迤的群山……这分明是历史定格的一幅静穆的图画。  我们没有一个人作声,大家静悄悄地架三脚架、换镜头、装胶卷。忽然,一种冷寂的庄严笼罩了我的心的空间。廊桥啊,廊桥,我们这群揣着相机的记者,为什么远行?为什么来到这偏僻的山壑间?为什么与罗伯特�6�1金凯寻觅罗斯曼桥如此相似?这是秋雨中古桥上偶尔的行人所诧异的,也是这批中国最后的“牛仔”自己都难以道清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