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和读后感

2022-05-17 21:28:49 暂无评论 129 散文精选 读后感   散文   左右

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此处标点原为“,”)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此处标点原为“,”)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此处标点原为“。”)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此处标点原为“,”)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点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西北师大副教授、省文科“语文”评卷组副组长石义堂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与许多考生单方面谈论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不同,本文中虽然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但却通过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为符合生活的逻辑。   当然,作为考场上的“急就章”,文章的一些细微之处还有商榷的余地,例如: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多余,删去可使文意更顺畅;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割离”改为“割裂”,第二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当作”改为“以为”,可能表达效果更佳,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本文的优秀性。 【散文诗】秋叶的思绪文/秦华凉风忽至,秋色苍茫,蓦然,我的乡思被拉得悠长悠长。泪眼朦胧,夜野无边,我在月下寻您。遥远的梦寐之地呵,您可曾被我的忧伤打湿?我是飘零的叶子,我在眺望远方。我蜷缩着,在异乡龟裂的泥土里努力挣扎。我挣扎,我――挣扎――起点到终点,路途迷惘;终点到起点,距离狭长。我站在距离之内,季节之内,情绪之内,自成一线,遥望。魂牵着思,思绕着梦。您的面纱,阻隔不了空灵的遐想。远乎?近乎?情呼?思呼?几丝小雨偷袭而至,将夏日的热情统统缴获,俘虏。而此刻的南国,老家的东厢房一定没有退却他的激情。几许浓郁的乡音,一定又在故土的上空萦绕、斡旋着……根啊,我的故乡,我只有将自己幻化成泥土,才能靠近你吗?枝桠,我的摇篮,你在策划新的孕育吗?那么,请你等等我,等等我,我还没回来,我正在回家的路上……(06/09/23于上海) 秦华的“手段”――评《秋叶的思绪》文/闻华舰散文诗这一独立文体,在中国不足百年。真正认识它,了解它的人并不普及,它的创作者更是稀少。但是,散文诗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它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母体都是生活。是生活、美学、哲学的一种结合体。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本质里。它没有小说的情节、杂文的锋芒,但它具备散文的飘逸,诗歌的张力。它凝聚、短小,它精美;它有独特的空白美与空间美,它富于哲思;它有乐感,适合朗读、传诵。在为数不多的散文诗作家群体中,女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而我恰好认识这么一只珍贵的麟角,一个值得关注、值得爱戴的大姐,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秦华女士在圈内,秦华是位公认的好大姐、好文人。很多时候,人品决定作品,作文首先要做人。毫无疑问,大姐秦华的作品就是她人品的具体体现。她的散文诗作品,数量不是太多,但篇篇都叫人觉得塌实,篇篇都让人觉得有感有情。是的,秦华是个重感情的优秀女作家。于是,一次矿难、一场水灾、一夜春雨、一片秋叶、一点乡愁都将触动她才思,她将苦难的、忧伤的、幸福的、欢乐的事件以及时光,酣畅成文字,隽永、优美地用散文诗的方式展现出来。情感真挚、现场感强、富有哲思始终是秦华散文诗的重要标记。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作家,往往都具备散文家与诗人的双重气质,他们善于捕捉生活,善于沉淀生活,善于重组生活。将生活中的不和谐,用文字一一敲碎,而后再用文字,按照作家思想的轨迹诗意地重新组合,从而达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比如秦华的散文诗《秋叶的思绪》,作家巧妙地将自己的思乡情绪、无奈的心情,嫁接到一片秋叶上,将自己内心的不和谐情素贯注于一片凋零的叶子身上,通过描写一片叶子的迷惘,而抒发作家内心的思想。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将欲归不能的无奈,用寥寥数语,尽现出来。“我是飘零的叶子……在异乡龟裂的泥土里努力挣扎”,叶子就是作者本人,可本人却不是叶子。叶子可以承载作者的情绪,可作者毕竟没有一片叶子自由。《秋叶的思绪》短短350字,几乎句句珍贵。没有华丽生涩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的小女人情绪,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里无处不透着浓重的真实的情思。这样的情思,因为具有真实性,很容易感染读者,而产生共鸣。散文诗继承了现代诗歌的“跳跃”和散文的“散”,因此散文诗具备空间美与空白美,这是散文诗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秋叶的思绪》里,作者没有像散文家那样,将落叶归根的前因后果、矛盾体的个中关系一一罗列,而是从一个画面跳跃到了另一个画面中去,如此作品便出现了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在《秋叶的思绪》里,作者也没有将自己虽思乡情重,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无法遂意“归根”的无奈直接说明。而是高明地运用散文诗空白美的美学手段,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可以遐想的氛围之中。触动读者的主观意想,激发出读者潜意识里对故乡的向往与回忆的意境之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故乡情节,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故事,每个人脑海里故乡的画面都不相同。求大同存小异,作者只管勾勒出轮廓,色彩却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读者与作者之间便产生了一种互动以及灵魂间的交流,这样便达到了一种美的和谐,才能使读者认同作者、接受作品,有效地引发共鸣,这就是空白美的妙处。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