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此类散文的写作缘起可能是游览胜迹、故里寻根、失意遣怀等。它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景物描写要传神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具体做法如下:⑴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对于景物的感受力是此类散文的写作基础。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读者看了原型图片之后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荷塘。如果没看《荷塘月色》,我们很可能日日从旁走过也不觉其美。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才有所感,这是写作的前提。⑵层次分明层次分明即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仍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可见,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彰显景物特点的细节工笔描绘,使其凸显出来,又不斩断与之相关的背景,将其融进去。⑶善用修辞在描写景物时,应恰当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当你要把对景物的审美发现传达给读者时,尽量要将其转化为另一种人们熟知的美的形式。譬如《荷塘月色》中把花叶的若有若无的清香形象地比喻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再如写花叶在月光下朦胧的美态,将其比作笼着轻纱的梦,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朦胧的梦幻般的美。善用修辞能够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同时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二情感抒发要自然情感抒发要自然是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同时情感的表达应该恰当。包括:⑴有感而发,体现个人气质情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灵魂,真实的灵魂往往是可爱的。正如季羡林老人认为自己是好人的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诸多缺点,这反而令老人真实可爱。我们在进行写作时一定忠于内心的情感,不无病呻吟也不夸大其辞。没有真情,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的真实还能呈现出个性美。同样的是写北平,老舍的《想北平》淳朴亲切,表现的是他作为北京人对家的依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表现的是文人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真实的情感令散文呈现出迷人的个人气质。 ⑵善于渗透,情景交融善于渗透是指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借用景物来抒发感情、描绘心态。当作者借用景物作为抒情对象时,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过景物直达人心,含蓄而隽永。譬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两者融为一体,意味隽永。看灞陵柳色一直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那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喜欢丝丝甜甜的春雨,更喜欢看那刚刚抽芽的嫩柳。每年春天都要回奶奶家,因为喜欢那里的春天,喜欢那里的柳色。奶奶家附近有一条小河,一年四季唱着欢快的歌,两岸种着垂柳,一到春天,先是凝固的河流动了起来,再就是柳树开始抽芽了。脚下是清明的河水,虽然没有鱼但可以看见水底的细石。头顶上是下垂的柳枝,有的已经长出了嫩嫩的绿叶,有的只是显现出些嫩绿的颜色,春风一吹,细细的嫩芽轻轻地跳着舞,仿佛一个穿着绿裙子的小姑娘羞涩的跳着舞,真可爱!从远处望去,那两岸的柳泛着绿,就像笼着轻纱的梦。我不禁想起苏东坡为王朝云修筑的苏堤,若是种着柳树,也应该是这样的让人感动吧!苏东坡曾用“每逢暮雨倍思卿”来纪念心爱的人,只有真正懂得珍惜过去,珍惜美好的人才会发出如此唯美的感叹吧!柳树的枝条嫩的时候极容易被剥下,顽皮的孩子将它做成柳笛,吹出悠扬的曲子;剩下的枝条惨白着脸被丢到河里,再过不久,枝条就长出新叶。贺知章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衔着春泥的春子这时候在柳树上飞来飞去,不久,一个巢就造好了。这时的柳树就多了几分生机,小燕子呢喃,将柳树变得更美了。诗人总喜欢在这么诗意的地方送别友人,李白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与“留”同音,折一柳枝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热爱春天,喜爱柳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美丽,更是因为他们的内涵。记得去年春天,我站在小木桥上看着依旧朦胧的柳色,身后却是日渐荒凉的小村庄,也没有了从前小伙伴的陪伴,心中好不凄凉。再看看柳树,在骀荡的春风中,依旧那么美。它挥动着柔软的手臂,像是在召唤我,又像是为我送别。桥下浅浅的流水为她伴着奏,尽管只有我一个人,它们还是毫不吝啬地为我表演。它们珍惜每一个人对它们的留恋,我也在这淡淡的春色之中,学会了珍惜,珍惜从前的、现在的。我走下桥,心想,珍惜应该是比柳色更美丽的东西了吧! 【旁批】 ●开篇点明对柳的喜爱 ●对景物的描写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的美。在写景时有主次之分,重点突出了嫩柳的可爱,视角由远到近,再推移到远景,很有层次感●将苏堤的修筑归因于朝云,不合史实,也显得矫情,由此引出的珍惜美好显得不自然 ●柳枝顽强的生命力不也表现为对生命、对春光的珍惜吗?可惜作者没有感悟到 ●折柳的典故与珍惜的主题吻合●由柳的繁茂引出柳珍惜每个人对它的留恋,显得有些牵强。 ●结尾点题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我以为“缘景入情阅读法”比较适合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 “缘景入情法”就是透过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具体如何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 “文眼”,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的“文眼”。“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文章在开头这样写到:“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生命历程。”“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暗示下文的内容就是描写维也纳三个月份不同的景致。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春天画面的描写来赞美青春的魅力。抓住了这个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的氛围与境界。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类似于散文的现代诗,只有短短几行,但是却意境开阔,富有诗情画意。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那些诗中的“归鸟”“斜阳”“秋江”“芦苇”的景致展现在脑海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触诗中的世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 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读来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梭罗的《秋天的日落》,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智慧的感悟,将秋天的景物大笔铺排,使所有的人和景都沐浴在落日柔和的余晖下,而作者也随时与字里行间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 “我们踯躅于圣地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地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洒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其温煦、恬淡与金光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处于迷茫的追寻中,我们赶往理想的道路也许有些飘忽,我们的人生境界还不够高尚,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从浮躁走向宁静,从芜杂走向简单,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肤浅走向深邃。 类似的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 3、 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如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中对虫命的描摹就生动形象: “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已经在蝉鸣的乐声中陶醉了。 在这方面,写景抒情类的诗歌更具音乐美。例如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诗歌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例如:《夏夜》中,作者尽情地描绘记忆中故乡夏夜的宁静与祥和,言语间怀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曾经的美好景致的眷恋;同时与城市忙碌的人群,灰冷的大楼,喧闹的街市,炎热的晚上相对比,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倦怠。作为读者,我们也许也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乡村原野的蛙鸣中,一起无奈在城市聒噪的环境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了.谢谢采纳。
- 上一篇: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