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绘画美:
徐志摩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物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画面的美感。这首诗使用了金色、青色等颜色,并且采用了给人以色彩和画面想象的“云彩、夕阳、柳树、青荇、水草、榆荫、彩虹、星辉”等物象,并且诗人对于物象非常善于选择和调配,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而在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这首诗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传统诗歌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诗歌渊源。徐志摩早年接受到大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诗歌及绘画等讲究托物言志,善于利用各种物象来委婉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情绪,同时受到老庄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天地、自然风物与人的和谐,即“物我合一”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如大家熟悉的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典型的物我合一的词曲。而徐志摩推崇的王维,更是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同时,徐志摩年轻时游学于英国,又受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这些诗歌讲究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也主张抒发个人的情感。徐志摩将这两种诗歌资源融合统一在了一起,在展示物象的同时,也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了这首物象和个人情感相互交错、融合的诗歌。使《再别康桥》具有了一种中西融合的特点和和谐圆融的诗歌境界。
2. 音乐美:
诗和词原本就是用来吟诵或歌唱的艺术形式,它的美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流畅的音乐性。徐志摩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他曾说过: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是由诗歌的韵律所形成的。在这首诗中主要是由押韵、音尺、叠词、顶真及开头和末尾的呼应等形成的。押韵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这首诗采取了灵活的押韵,整首诗不拘泥于七个小节一个韵,而是每小节的二四句押一个韵,第一节和末尾一节押相同的韵,形成呼应。同时,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而音尺的运用也局部灵活、大体统一。同时,诗歌使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叠词、顶真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歌形成了一种流畅的音乐感。
3.建筑美:
在诗歌的形式上,相对于早期白话诗和郭沫若诗歌的过度散漫,“三美”的提出者闻一多采用了整齐划一的段落和句式,如《死水》这首诗,全诗五段、每段四句,每句九个字,非常严格。但是和古典诗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又使这种严格的形式限制了诗歌的正常发挥。而徐志摩显然超越了二者。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局部自由、整体和谐,《再别康桥》一共七个小节,每节四句,每节中一三句、二四句大体一致。前后段的内容和形式又形成呼应。这种局部灵活、整体和谐的形式既照顾了诗歌的艺术性,又充分地发挥了作者的才情。
徐志摩的诗歌高度地实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使新诗的诗美继早期白话诗和郭沫若的诗歌之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推动了中国新诗艺术性的发展。
- 上一篇: 一个徐志摩,三个女人的纠缠,林徽因是否无辜?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