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赞》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生我养我,这片乡土。
即使今日已不在这里,依旧怀念,那往故的气息。
你是妈妈,却比母亲还要广大。
用温暖的臂弯,瞧盼着,我的回家。
游子啊,多么渴望,那美丽的地方。
尤记得,那小小的树林,是我儿时的天下。
就算他乡繁华似锦。
也抵不上,故乡的一杯淡茶。
儿时故乡的草墩,赏析?
《儿时故乡的草墩》作者李阳海
赏析:
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个年头了,儿时故乡的草垛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有时候梦里又回到了儿童时代,演绎出与草垛有关的许多故事,醒后却又感到怅然若失……
草垛,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打麦场 、打谷场的四周,还有房前屋后,高高低低,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给了村民们精神上的一种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它们恪尽职守,日日夜夜守护着村庄,运转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
草垛有好多种,打完麦子后,把碾碎的麦草秸,垒成一排排像房屋,像小山丘状的“麦燃垛”,这一幅幅画面,像一部清晰的纪录片,浮现在我眼前……
这些麦燃垛主要是用来烧火做饭的,因为麦草秸有韧性,且柔软,也是盖房和红泥必不可少的掺和物。没有被雨淋过的麦燃垛是金灿灿的颜色,非常耀眼,非常干净,于是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那个时候,村里的鸡都是散养。三五成群的鸡,常去麦燃垛周围啄食散落的麦粒。有的鸡懒,就把蛋下在麦燃垛里。如果你运气好,就会非常幸运地邂逅几个鸡蛋,那高兴劲儿像哥布伦发现了新大陆。
每逢冬天,一群群不知名的鸟儿,在麦燃垛的周围奔着跳着,唱着动听的歌谣。那鸟儿用爪扒食,你夺我抢的阵势非常好看。特别是下了大雪之后,被村民们掏出洞的麦燃垛成了鸟儿们晚上栖息的安乐窝,也成了孩子们捕捉鸟儿们的最佳场所。如果能捕捉到几只鸟儿,会因分得不均,争得面红耳赤,兴奋得一宿睡不着觉。
当寒风吹起的时候,草垛朝着阳光的一面,特别是那草垛凹下去的地方,也成了老年人们的乐园。暖暖的阳光下,发热的麥燃垛,老人们袖着双手,挤坐在草垛下晒太阳,他们慵懒地眯着双眼,把阳光过滤得五彩斑斓。有时候精神了,就讲一些陈年旧事,有时候哈哈大笑,有时候还抹着眼泪。
到了秋天,谷子、玉米的秸秆运回到打谷场上,这些秸秆是牛、羊、骡、马半年多的口粮,一定要保护好。草垛样式各异,有的像瓦房的屋脊,有的像蒙古包。垛这些秸秆是个技术活,垛成的草垛既要结实好看,又不能让这些秸秆受潮烂掉,这就要求通风透光,这样草垛之间自然就有了一定的空间,也就给孩子们的玩耍创造了最佳的场所。
童年时,孩子们几乎与草垛捆在一起,它是孩子们淘气的乐园,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也是童年诗意的栖息之处。那个时候,假期里没有多少作业,特别是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直奔那些草垛,开始玩那个乐此不疲的捉迷藏的游戏。由于秸秆这种草垛的隐蔽性强,又有迂回的空间,你藏起来,还真的不好找到。有一次,我藏起来,好多人找了好几遍都没有找到,直到心灰意冷,决定要放弃回家时,我才从草垛里钻出来。他们看到我以后,又是惊喜,又是嗔怪我太狡猾,从那次起,我落下了一个“孙猴子”的外号。
啊,记忆中的乡村草垛,在那些贫穷拮据的日子里,它是踏实安定的心理抚慰。没有了草垛的村庄,就少了一份乡间的温暖,少了一份田园的气息,少了一份炊烟的味道,少了一阵阵牲口叫唤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