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成为新诗,成为自由诗,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精神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毛主席说:中国的年轻人应该读诗的,要重于新诗,不废古体。一句话,中国的青年们,似乎谁不写诗、谁不读诗就是跟不上时代潮流,诗歌成为了建国后人们最热衷的文学表达形式。在建国十七年文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体裁。
57年之前主要有:
郭小川的诗
郭小川在当代诗坛上素有“战士诗人”之称,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精神。郭小川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诗,其中很大部分是政治抒情诗,如《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及其姐妹篇《青纱帐——甘蔗林》以及《团泊洼的秋天》等;一类是叙事诗,如描写爱情的《白雪的赞歌》,歌颂革命军队中高级指挥员的《将军三部曲》等。
郭小川的诗,诗体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吸取古今中外诗歌的优点并进行诗体的革新和创造,其诗体形式有楼梯式、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等。其语言刻意求工,富有音乐美,并从群众口头语、古典诗歌、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格。
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是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如《东风万里》、《雷锋之歌》等;另一类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抒情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三门峡——梳妆台》等。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作品通过“我”回延安、忆延安、看延安新貌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热爱。“信天游”形式和比兴手法的运动,具有朴实的民族音乐般的美感。
自1957年始,十七年诗歌创作进入了曲折发展的阶段。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许多诗人如艾青、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白桦等都被打成了右派。政治运动和思想禁锢,越来越严重地束缚了诗人们的手脚,使诗坛面临着危机。
闻捷的诗
诗集《天山牧歌》(1956)是闻捷抒情诗的代表作。其主题是为了记载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开始的新时代。它具有那一年代的颂歌格调,但却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以明朗的牧歌风格,歌唱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诗如《赛马》、《舞会结束以后》、《婚期》、《苹果树下》等,紧扣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来刻画男女间倾慕、追求、等待、表白等爱情生活情趣,别开生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爱情诗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即在构思上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
《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哈萨克族人民协助下平息乌斯满叛乱的过程,诗作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在整体上显得诗意不足。
艾青与田间
艾青在“为歌唱”中,出版有《欢呼集》、《宝石的红黑》、《黑鳗》、《春天》、《海岬上》等,1957年遭到政治上的劫难。
田间以数量最多而引人注目,五六十年代他出版有短诗集10余部,长篇叙事诗集《长诗三首》、《天安门赞歌》和《赶车传》等。其中《赶车传》是包括《石不烂赶车》、《蓝妮》、《石不烂》、《毛主席》、《金娃》、《金不换》、《乐园歌》七部计两万行的长篇巨制。《赶车传》上、下卷分别于1959和1961年出版,带有致命的“浮夸”病。
李季、李瑛、公刘
李季于30年代初举家迁入油田落户,他写作了大量的与石油工人生活、劳动有关的诗,歌颂的建设英雄,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是其代表作。
李瑛、公刘先后加入部队,军队生活对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二人反映生活的内容和角度各有不同,大多与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倾向有关。比如李瑛诗作主要以战士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人的心灵,表现战士忠于祖国与人民的情感;公刘则侧重写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和士兵。
1.新民歌运动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这是配合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毛泽东号召下提出的。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从上到下在全国展开。当时的口号就是人人写诗,集体写诗,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一夜之间,中国成了诗国。受经济工作中的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很多民歌作品盲目夸大、不切实际。如: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但也有一些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劳动群众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抒发了他们作为历史主人的自豪感,散发出清新质朴之气,如早期新民歌《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雄心一览无余。更多的民歌是在行政命令下以高指标高速度创作出来的,质量低下,粗制滥造。在采集民歌的运动中,各地还争先出版民歌集子。郭沫若和周扬在各地出版的歌谣选集基础上精选合编了《红旗歌谣》,各条战线上还有《工矿大跃进民歌选》、《农村大跃进民歌选》、《部队大跃进民歌选》等。
2.关于新诗的讨论1958年上半年,就新诗发展道路问题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热点集中在新民歌是不是主流、民歌体有无局限、新格律诗能不能建立。讨论最后认为,中国新诗的出路在于民歌和古典。大跃进民歌被视为两结合的典范和共产主义文学的萌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这次讨论仍是偏重形式上的探讨,但由于受左的思潮控制,对新诗发展问题的讨论未能实事求是地深入。独尊民歌,反而把诗歌引向了题材单一、形式呆板、感情浮泛的末路。
3.长篇叙事诗的成就1960年前后,出现了大批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田间的《赶车传》,臧克家的《李大钊》,梁上泉的《红云崖》等。此时的少数民族诗歌也不乏优秀之作,如蒙族诗人琶杰的《英雄的格斯尔可汗》,傣族诗人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波玉温的《彩虹》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边地生活。长篇叙事诗的大量涌现,不仅为建国十周年庆典增添了夺目的一笔,而且填补了新中国诗坛上的许多空白,其成就是不应忽视的。
=========================这是中文系《中国文学史.当代》里的
- 上一篇: 思念一个人的散文短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