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鲍照的诗不避俚俗?

2022-12-09 22:12:17 暂无评论 225 散文精选 七言诗   做出   什么样

鲍照诗歌的语言不避俚俗,汲取 “里巷歌谣”的营养,“颇伤清雅之调”。

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先引两段表述吧,之后的论述大抵围绕其展开。

1,钟嵘《诗品》:“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2,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鲍照因为其出身遭遇,可以说是六朝文学的一个变数。主流的文学史也常把他拎出来放在对抗六朝贵族文学的位置,也算是造成一种刻板印象了。

实际上鲍照也是六朝主流诗人啊,不然哪能和颜延之谢灵运被时人并称“元嘉三大家”。

一,主流的方面

钟嵘说鲍照源出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张协之諔诡,含张华之靡嫚。然后我们可以看钟嵘给谢灵运的论述则是“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杂张协,尚巧似。这说的就是跟鲍照的共同点嘛。而鲍照的山水诗,也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

谈六朝诗,肯定跳不过的一个词,巧构形似。六朝把这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刘宋诗可以说是这个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吧。

张协,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毕竟他是《诗品》上品十二人中,唯一一个到现在完全没了流传度的诗人。钟嵘真的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调采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张协诗流传作品实在太少了,不过在他仅留的作品里,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些其擅长状物而景象奇诡的特点。(“浮阳映翠林,回飙扇绿竹。飞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绿滋。”)

从张协流传之作,是可以看到大谢的山水景物刻画对张协(或者说太康诗人,潘岳诗如《金谷集作》也有部分对山水景物的描绘:“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巧构形似”本身也是西晋努力的一个方向。)有不小的继承的。

大谢的一个贡献呢,在于前人基础上出了一套成熟的山水诗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并掀起了山水诗热潮。鲍照对他这种模式的继承,比如《从庾中郎游圆山石室》:

荒途趣山楹,云崖隐灵室。冈涧纷萦抱,林嶂沓重密。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洞庭安可穷,漏井终不溢。沉空绝景声,甭危坐惊栗。神化岂有方,妙象竟无述。至载炼玉人,处此长自毕。

完全就是谢灵运诗的一个结构。至于形状写物,我想也不用我再赘述。

而在这个继承上,鲍照也有着自己的变化。

1,景物描写方面,更多阴沉、夸张的描绘。

孙康宜认为,在鲍照诗中,风景常被夸张了或扭曲了来抒发诗人在感知自然的那一瞬间的孤独情感。

如“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发后渚》)

“凉、孤、独、空”“晦、隐、灭”等词的使用,将景物描述得足够孤独阴沉和令人沮丧,营造一种压抑促迫的氛围,来表现内心的焦灼。

2,想象奇特,下字险仄。

鲍照诗能用新奇想象和险仄奇崛的遣词造句,营造劲健之境。如“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登庐山望石门》)等。

3,视角发生了变化。

欧丽娟讲鲍照时引了小川环树的观点,认为鲍照感知自然风景的视野已经超过了山与水的基本构架,而是以天地为构架,把山跟水放到天地中,成为其中一个景象。大谢诗多以身体移动展开线索,长于聚焦山水,进行细部的观察,鲍诗则拉远了距离。

这样,在新的框架下,空气中的杂质:水汽烟雾等元素就被纳入了视野,山水呈现弥漫朦胧之感。

由此,鲍照就创造了“烟景”,开创了一个在天地行旅中“云山烟水”的世界。其诗多出现“霭、氛、雾”“渺、迷、浮”“靡际、漫漫”等词汇。

如其《日落望江赠荀丞》:

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岂念慕群客,咨嗟恋景沉。

“日落”以下六句,就表现出了一种苍茫宏敞的景象。

二,非主流的方面。

前边说了鲍照是六朝文学一个变数。我个人认为他不被主流欣赏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1,怨愤之情激烈而直接的倾泻。

这就要说到我最喜欢的《拟行路难》了。这组诗非一时之作,题材也多样,但都以激越的音调、浓烈的色彩表现其特出的个性。读起来气脉流惯而势足,加之鲍照选用的七言体式本身节奏就比五言快,确实让人有“发唱惊挺,操调险急,倾炫心魂。”之感,感染力非常强。

如果用我以前的话来讲,就是“苦逼又气力充足”,同样的感受,我在读李贺的诗时候也有。我觉得中唐那种苦而重的诗风和下字,鲍照或多或少有些影响。

但这同时在当时主流审美看来,是“颇伤清雅之调”的。因为贵族再陷入绝境,大抵也没这么窘迫酸苦之气。当然了,伤清雅,本身也有前边提及其景物诗中下字险仄过重的原因。

这里顺便说说鲍照对七言的贡献了,就是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并较自由地还韵,一变此前七言体稍显板滞的风貌。

2,对民歌的吸收。

鲍照的“俗”“淫艳”大概就是体现在这里了。如《夜听妓》其二:

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这里又有一个说法,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云其“声调全乖,然实七言绝之始也”。虽然声律未协,仍将其视为七绝滥觞。

实际上,鲍照在民歌吸收方面虽然六朝多作批评,但其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之后齐梁的诗歌。注意看萧子显后边说了一句“斯鲍照之遗烈也”,也就说这是后来人学习鲍照而形成的流派风格。也正说明了鲍照的影响力。

齐梁文人乐府对民歌的吸收再明显不过了,加上沈约“三易”原则的提出,齐梁诗整体有浅净化的倾向,这一点,实在有着鲍照开此风气的奠基。

三,其他方面。

鲍照在边塞诗上也有一定贡献。

有论者认为,边塞诗的渊源实则可以追溯到《诗经》,但对唐代边塞诗具有更大影响力的是鲍照。如其《拟行路难》其十四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边塞诗,其《代出自蓟北门行》景物之粗犷雄健,对唐代高、岑一派的气势壮丽的七言歌行体边塞诗,有较深的影响。

四,文章方面。

鲍照的两个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都有一定的发展贡献。

1,《登大雷岸与妹书》

孙康宜指出,鲍照这封书信将情感抒发与山水描写相糅合,这种写法,在鲍照之前是找不到的。鲍照这种模式,在他死后一二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发展到梁,这种书信体模式更是在情景交融方面更进了一步,如萧纲《与萧临川书》。

2,《芜城赋》

《芜城赋》的描写对象是因战争而衰败荒芜的广陵城,鲍照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着重在今之衰败,加以想象和夸张,突出显示了前盛后衰的巨大差距和人事无常的强烈伤怀之感。为之后的咏怀一类作品奠定了基础。

鲍照的诗文不仅内涵深刻,情感丰富,风格俊爽飘逸,而且对后世有重要影响。虽然七言诗和五言诗文人化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七言诗的发展却慢于五言诗,曹丕之后一直没有在这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直到鲍照出现,大量作七言的歌行体诗歌,而且博采汉魏乐府、吴歌等各家所长,继承发展,大大推动了七言诗的进步,“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为唐代七言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鲍照与谢灵运以及前述轻视鲍诗的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代表了刘宋文坛的最高成就,他的名字注定将永远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