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中国诗歌,经历了多次嬗变,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原始社会先民的口头创作,到中国诗歌的极盛时期——唐代,中国诗歌 的体裁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演变。这期间,中国诗歌从简单到繁杂,从一体到多体,从较为自由到讲求格律。至唐代,中国诗歌各体皆备,无调不有, 风格众多,中国中国诗歌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
明朝诗歌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明朝诗歌创作流派较多,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 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 “独抒性灵”等,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 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 的理论主张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过分强调他们认识到的部分真理,缺乏应 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 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 诗情。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 向更深的危机。
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 又逊于宋诗。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 上存在偏颇。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仄, 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杜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杜甫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深刻地表露了自己对时局的隐忧 和对受害者的同情。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代 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