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如何鉴赏刘将孙的“踏莎行”这首词?

2023-01-01 14:10:03 暂无评论 17 散文精选 踏莎   鉴赏   如何

  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南宋末年的进士,入元曾任福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 长。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以后,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词人徜徉于湖边,只见丝丝细雨洒向沙滩,袅袅轻 烟笼罩了湖面。
  “轻烟”“微雨”本为一物,唯因远近高低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状态。词人仅用两个词 就将它在不同角度下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可见观察之细、体物之工。接着词人又描绘了近处的 四种景物:荷花、芳草、垂杨、渡口。荷花灼灼,芳草芊芊,垂杨拂水,古渡无人,分开来看,是一幅幅 优美的小帧。
  总起来看,错落有致,是构思巧妙的画卷。这样的写法,颇似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词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 的画面,反以景语写情语,表现自己当时闲适的心情。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笔锋一转,词义突变。
  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 出岫”,至此顿生惆怅,闲适的心情被心中压抑的痛苦一扫而空。细按词意,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 的:其一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仿佛旧游的西湖;其二主观上词人有见过 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西湖的倩影依稀朦胧地出现在眼 前,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写来自然委婉,曲折感人。词人很讲究用词上的推敲琢 磨。一个“忽”字,表达了时间之短促。“依稀”二字,又感觉缥渺朦胧,这两个字又是叠韵,在声情 上备极吞吐之致,仔细品味,不难感受到词人的故国之思。 下阕三句,是词人所抒情怀的高潮。红笺,通常指信纸,古代蜀笺有十色,红笺为其中之一。
  词 人抒发离情别意、描写男女相思时,多用红笺这一意象,以增其凄艳。锦句,犹锦字,语出《晋书》所 载苏蕙织锦回文故事,也多被借用以表达思念之情。可是这里词人却用来抒写政治感情。红笺以 血染,锦句用泪题,足见词人心中的悲苦。下面他不说自己无时无刻不思念临安城,怀念临安的西 湖,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前人论词,以为淡语、浅语、痴语、无理语、不要 紧语,表情达意最为巧妙,也最符合词情婉曲的特点。“西湖岂忆相思苦”,正是痴情之语,无理之 语,那么词人思念南宋的深沉悲戚,不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出来了吗? 结尾二句,承接上阕歇拍,前后呼应,感情又深一层。
  前面说见到的“荷花芳草垂杨渡”仿佛旧 日的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更是受政治因素 的拘束。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那只能在梦里了。“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 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
  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说明唯有在梦境中 才能再次回到西湖,但是即使到了梦中,也找不到去西湖的路。这里说梦魂能够重到西湖,但又不 知从何而去,也是一个在前人基础上的翻用法。委婉曲折,尽表心中之悲,隐然含有对新朝统治者 的不满。
  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对当下的政治生活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惆 怅无奈,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