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的定义是什么?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准确地讲,散文之形式是1917年白话文运动前后定下的,而散文之笔法则是中国自古有之。民国时期刚有“散文”这一概念时,它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不过如今,散文概念则是相对于诗歌、小说和戏剧而言的。
可以说,在文学范围内,除了另外那三种文体以外,其他的都算是散文。具体的有:杂文、随笔、小品文、评论、杂感、报告文学等等。
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是文学家的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为“阜利通”(feuilleton),即英文中“小论文”的意思。所以,小论文也可算入散文范畴。此外,书信、日记、演讲词、传记等也属于广义的散文。
扩展资料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
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
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文
二、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支部讲究韵律的散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他主要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三、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1] 三指文体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四、普通话名词解释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1]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2] 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文名
散文
外文名
Prose;essay
五、散文的定义
阅读和研习一种文学样式,定义其形式,追踪其渊源,流览其发展脉络,无疑给人以较为宏观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读英国散文,尤其关注其形式在英国语言中的地位,情形更是如此。然而,散文的“松散”无疑给文学史家带来更多的困难。他需要仔细分析对比散文有别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时又重叠其它形式的特点;梳理导致散文产生的特别因素,比较它们与其它文学形式产生的因素之间有何不同;追踪散文流变的脉络,不同类形散文的产生与发展,各个类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此而给散文带来的丰富与圆满。
定义散文最实用的办法莫过于选择众多通常被人们认定是“散文”的各类文学作品,从中寻找其普遍蕴含、而别类文学形式又绝非具备的特点。有一定文化的读者都不会不把兰姆的“古瓷”(Old China)、哈兹里特的“论随意文体”(On Familiar Style)、德•昆西的“文学知识与文学能力”(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拉斯金的“工作”(Work)、埃德蒙•戈斯的“沃尔特•惠特曼访问记”(A Visit to Walt Whitman)、A. G. 加德纳的“论口袋与东西”(On Pockets and Things)、希莱尔•贝洛克的“论大风”(On Great Wind)、罗素的“论婚姻的幸福”(On Happiness In Marriage)、H. M. 汤姆林森的“床头书与夜灯”(Bed-Books and Night-lights)以及雅各布•布洛诺夫斯基的“科学推理的性质”(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等当作“散文”来读,虽然它们显然属于散文的各种不同类型。对这些散文稍加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除形式上不同诗歌的韵文而白话以外,都共同具有一种阐述性功能,重论述,当然也运用叙述、描写或论辩等手法,文笔平易,风格与写法自由,甚至可以和其它写作方式“联姻”,比如以书信、叙事、日记、演说或时评的方式直抒胸襟,一吐为快。它们可“正式”或“随意”——技巧上的灵活是“散文”的特征之一;可“琐碎”或“严肃”——论述范围的宽泛是“散文”的自由所在:从最细小到最博大,最前卫到最久远,没有散文家不可抒发的话题;总之,“散文”依然蕴含其原有的字面意思(an essai 或 “attempt”),意为一试,文墨中浸透了作者尝试的个性化色彩,其观点、其论述传达着一种有限性,令读者似乎从每个句子中都窥见到作者的影子。这便是散文有别于小说和戏剧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是看不到或者不易感觉到作者的存在的。散文却需要作者展示自己,无论是通过风格、通过选材、通过方式还是通过语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有点象抒情诗,是一种主观大于客观的文学样式。它与论说(treatise),与论述(discourse),与论文(thesis 或 dissertation)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苛求思想观点论述上的科学性、系统性或全面性,但求作者灼有见地,思想火花对读者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即便是比较正式的阐述性散文也是如此,比如德•昆西的“文学知识与文学能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居笔记》中所述“散文与论文有根本的差别,论文表述想通了的问题,散文表述想不通的苦闷,理性难于梳理的苦闷”。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散文是一种以阐释性笔调为本的无韵体文章,风格与方式上较为自由,作者以自己个人的观点、风格、方式和语调表述自己选择的主题,其篇幅一般不长,以一口气读完为宜。
- 上一篇: 用石榴籽怎么种石榴?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