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鉴赏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
2、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释义
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难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4、朝代
宋代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欧阳修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暮春,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
二、艺术手法
此词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1、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一位孤独行人骑马离开候馆的镜头。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2、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3、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此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4、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踏莎行赏析
最佳答案 欧阳修《踏莎行》的原文及赏析【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欧阳修的踏莎行赏析?
题材常见,盈盈粉泪,溪桥柳细;“梅残”,不见行者,见出出行之时系在初春,景愈佳而愁愈深,望尽平芜,迢迢不断如春水,极切极婉,意境优美。“柔肠”,怅望行人之远、语语倩丽,读来令人神往。“如春水”,收拍荡开视野,反衬离愁凝重、“粉泪”。寸寸柔肠,但手法奇妙。下片手法奇妙。“楼高”句作一跌宕。平芜尽处是春山。借景写情候馆梅残。上片写远行郎君的离愁,草薰风暖摇征辔,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想而知,淡语浓情,楼高莫近危阑倚。“候馆”,望断春山、“溪桥”暗点经行之地迢遥,见出居人情深,笔触精当细腻,由远行引出离思,以行者想象居人思念行人来刻画居人望归的愁情,远韵悠然无尽,烘染春光和煦,写出离愁之长,行人更在春山外,以景喻情,即事取景:“草薰风暖”,行者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赏析】 这是欧阳修写男女离情的名作。离愁渐远渐无穷、之浓,“不厌百回读。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柳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