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诵读,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流传最广、最适合记诵的著作,让大家亲近、熟悉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四书五经、孟子、中庸、周易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诵读长篇推荐篇目?
一、 启蒙通俗读物
1、《三字经》
2、《幼学琼林》
3、《千字文》
4、《弟子规》
5、《增广贤文》
二、经典散文作品
6、《论语》
7、《孟子》
8、《大学》
9、《中庸》
10、《礼记》
11、《老子》
12、《庄子》
13、《荀子》
14、《左传》
15、《战国策》
16、《孙子兵法》
17、《史记》
18、《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
19、《洛神赋》(曹植)
20、《过秦论》(贾谊)
21、《兰亭集序》(王羲之)
22、《隆中对》(陈寿)
23、《出师表》(诸葛亮)
24、《桃花源记》(陶渊明)
25、《陋室铭》(刘禹锡)
26、《师说》(韩愈)
27、《滕王阁序》(王勃)
28、《阿房宫赋》(杜牧)
29、《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柳宗元)
30、《岳阳楼记》(范仲淹)
31、《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
乡愁是中华经典诵读吗?
乡愁是中华经典诵读。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中华经典诵读作品梗概?
中华诵读经典:诸子百家新编》主要内容简介:东方文化源远流长,著作纷繁众多,而追根溯源,春秋诸子著作正是这棵大树之根。《中华诵读经典:诸子百家新编》选择儒家文化代表著作《论语》《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著作《老子》《庄子》及韩非子、孙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的经典著作为蓝本,依据历史厚度、时代广度、思想深度、人生高度和现实尺度,选择对社会认识和人生体验进行阐发的经典名句拿来分析解读。
书中有小故事大道理式的哲思解读,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触恍悟,让孩子在诵读中理解含义,联系生活,体会成长。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有哪些?
《论语》 《弟子规》 《大学》还有《莎士比亚英语》。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礼仪流程?
第一项:主持人读开场白,宣布比赛开始。
第二项:党支部焦书记致开幕词。
第三项:正式比赛。
第四项:比赛结束
有请团支部书记达万成老师做活动总结。
第五项:颁奖仪式
总务处马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丹丹老师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发奖状和奖品。
教务处孙主任和团支部书记达万成老师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发奖状和奖品。
校长和焦书记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发奖状和奖品。
第六项:主持人宣读结束语,宣布活动结束。
中华经典诵读书目有哪些?
【甲编】
《论语》二十八则
《孟子》五则
《老子》一则
《荀子》一则
《管子》一则
《孙子》一则
《庄子》两则
《韩非子》一则
《列子》四则
《易传》三则
《中庸》三则
《礼记》两则
【乙编】
《诗经》六首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注意事项?
我大概总结了几条诵读大赛注意事项:1、普通话要分清前后鼻音,翘舌平舌音,吐字要清晰
2、语速可以更慢一些,注意停顿的位置,突出语气,但是不能让人觉得在拖音,把握好节奏,抑扬顿挫,流畅自然
3、一定要融入感情,以情动人,在台上的动作和神态要自然,不要紧张,要适当的配合点动作
中华经典诵读初中版梗概?
《中华经典诵读(初中篇)》包括了吟诗、诵词、赏曲、读典、记文等。
吟诗
关雎
蒹葭
上邪
观沧海
饮酒(其五)
木兰诗
滕王阁诗
从军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终南别业
黄鹤楼
行路难(其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望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卖炭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雁门太守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临安春雨初霁
论诗
梅岭三章
诵 词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清平乐(舂归何处)
鹊桥仙(纤云弄巧)
剪梅(红藕香残玉箪秋)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现代诗词?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
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上一篇: 杨绛经典散文(杨绛经典散文原文)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