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桥的作者是谁?

2023-04-14 22:19:16 暂无评论 30 散文精选 言志   状物   拜托   桥 散文

一、六年级上册语文桥的作者是谁?

谈歌,原名谭同占。《桥》是谈歌写的短片散文,被入选人教版课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描写震撼了人心;赞颂了老汉与儿子的精神品格。

曾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奖。1984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1986年毕业,曾在《冶金报》《冶金地质报》任记者。1996年调入河北作家协会至今。现任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0年10月24日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的作者谈歌,原名谭同占。

二、桥经典散文随笔

古桥

弯月形的,那么美。小时候我望着它,常想:它是不是古时的一弯月牙,不小心掉进河里,再也回不到天上,翻了个身,就索性做了河上的桥。

古桥弓着腰,把路背到对岸去。

尘埃、重量、马蹄、车轮……

此岸和彼岸,交换着行走的方向和匆忙的背影。所有的行人都去了远方。哒哒的马蹄声,也化作远山的腐殖土。古桥依旧弓着腰,像我祖先的雕塑。

千年前的流水,返回来看望它,仍是那弯初月,从记忆里缓缓升起……

板桥

在幽涧,在溪流,一块躺倒的木板或石板,托起受惊的道路。

自渡渡人,它们是有佛性的木石。比起大河激流上的桥,它们的功德是微小的`。

小小的深渊也是深渊,小小的苦难也是苦难。板桥横卧水上,成全了小小的圆满。

这小小板桥,让众生们都有了自己可以抵达的彼岸。

浅浅的银河,大约是少了这小小板桥,遂成了万古深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的背影渐去渐远,板桥上,依稀是古时候的霜……

三、咏桥或以桥喻理的状物散文(托物言志)拜托各位了 3Q

关于桥的散文: 一眨眼功夫,我已走过了人生三十多年的旅程,时至今日见过的桥可谓不算少了,但真正能深深印入脑海的,唯有故乡那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 其实那座桥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横跨在小溪上的一座小单孔桥,最多只有四十年的历史,结构简单得连工匠们都羞于题记刻铭,当初建桥者的目的只是为方便两岸村民的往来,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因为通往县城的公路改道,才让此桥发挥了真正的交通枢纽作用。不知什么时候起,小桥成了公交车的招呼站,倒是的确方便了周围乡亲,有事出门再也不用绕道去镇上坐车了,少跑了好些冤枉路。 候车时此处并没有什么站牌,小桥成了专有的标记,你只要在小桥边静静地候着,看到有车来时,远远地招招手,过往的客车便减下速来,若是你没什么行李,车甚至都没停稳,售票员便会从半开的车门里,“蹭”地伸出一只手,连拖带拽地将你薅进去了。 十多年以前,就是在这座小桥边,我告别了家人,从此离开故土,踏上了异旅生涯。记得当时天还没有亮,很黑很黑的看不清路,父亲和我背着行囊一路上磕磕拌拌地行走,因为要分别,心情所以异常的沉重,直到走至小桥边停下来,父与子之间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呆呆地站在那儿等着车,老父“叭哒、叭哒”的抽烟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闷,远处一束刺目的灯光射来,我知道要告别亲人了,真正到了离开父母的时刻,才知伪装的坚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泪,在黑暗中簌簌跌落。 天渐亮,扒着车窗往外看,恍惚中已可辨父亲的面容,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我再也忍不住哽咽起来,“放心,在部队好好干!”父亲拍着我肩膀安慰说。接下来只是父子间有意无意的眼神交流,再无一句话了。 车辆终于起步了,我泪如雨下地向父亲挥着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印象中性格非常刚毅的父亲,眼中分明噙满了热泪。车加速而去,窗外,小桥边父亲孤零零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成了永恒的定格。 在部队,终于混到了可以探家的资格,提前早早地写信告诉父母,大约在什么时间回家,让父母早些知道高兴一下,以慰思儿之苦。 假最终批了下来,我长出了一口气,一刻也不愿在部队多呆,背着大包小包在火车汽车之间辗转,记得那天雪下得很大,车辆也开得异常地慢,慢得让我快失去了耐性,几次都恨不得跳下车来步行,旁边的一位大婶看出我心情的狂燥不安,宽慰我说:“别急小伙子!晚是晚了些,但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见到爸妈了。”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大婶笑了笑,索性闭上眼睛想着和家人见面的情景,幸福、激动写满脸上。 终于到了家乡的小桥,疲惫不堪地拖着包扔下了车,眼前,我的父亲眼眉胡须挂着雪霜正向我微笑着走来了,看着他身上落满了积雪,如同雪人一般,可见等我已好久了,惊呆之余,那份浓浓的父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上前一把抱着父亲,拉着他的手,凉得透心寒,眼泪忍不住纷纷往下掉:“这么大的雪,你等什么呀?我又不是找不着家!”“不碍事,不碍事,雪下得这么大,车晚点了好几个小时,我和你妈在家着急呀!还不如在这守着踏实些。” 一路上吱吱作响地踩着一尺余深的积雪,艰难地往家赶,父母对我的爱如同这茫茫白雪晶莹剔透,不带一点瑕疵。 后来又陆续回来几次,每一次快到小桥时,都能远远的发现父亲蹲在自行车旁吸烟的身影,和那座历经沧桑的石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又过几年,我成家了后第一次带着媳妇踏上故土,透过车窗已发现,小桥边父亲举目张望的身影,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白得如同雪染,古稀老人,却仍顶风冒雪地坚持来等候他远方的游子,那份爱子之心让我感动而涕零。 下车后才发现,父亲没有骑自行车,只是推着辆小推车前来帮我们运货,丝丝酸楚顿时涌上心头,父亲已老了,老得已骑不动车了。 女儿三岁那年,我们决定回家陪父母过年,走到石桥边下了车,桥边空空如也,寻不见父亲的身影,我的心异常低落和惆怅,父亲老了,老得力不从心了,再也无力前来迎接他的儿女了。 随后的几次回家,都是因为父亲的病重,每当我下车见到那座石桥,一丝不安和恐惧就会油然而生,难道我再也无法在此见到父亲迎送我的身影了吗? 父亲终于在他过完八十岁生日后的秋天离开了人世,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离开家乡时,走到那座让我心碎的小石桥边,伤痛的感觉如刀绞,这座小小的石桥,见证了无数次父亲对儿子的爱!如今,桥在人去,迎送我的只是这座冷冰冰的桥了。 父亲,您是我通向故乡的心桥! 《乘月过小桥》 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荣华的喧嚣代替了忘我的宁静,街灯的昏黄排挤了明月的清辉,就连醉酒后的昏眩里也仅有了灰冷的幢幢楼影。偶儿有街边风景树的叶荫摇过眼帘,偶儿有河堤外的斜风扑面拂来,如此这般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享受了。 初夏季节,我因事欲回一趟老家。无须整理太多的行装,浑身已有挥之不去的重重疲惫。 离开尘灰掩映的钢筋高墙,溶入初夏肆意新绿的原野,渐近故园,山水渐明,空气愈清。 车行白鹤梁,梁上松柏森森,两边山壑雾海茫茫。 既而沿盘山公路下行,少顷已至文家角水库。但见库水浩渺,波光潋滟,水中鱼影往来,库边白鹭信步。间或有一叶小船划过,斜风里舟子望空撤网,早惊起阵阵鲫飞鲤跃。 离别水色,又有山光相随。车过石门,唯见三川河穿门而下,激浪滔滔。两边悬崖千仞,刀削斧劈的山壁上长草纷披,山花迎风。崖顶则这边青松冉冉,那边翠柏森森,风起云涌时柏浪松涛,两相呼应,遥为心声。 逆河而上,山路弯弯。转过一道山角,眼前猛然一亮。三条川水在这里欣然交会,彼此之间彬彬有礼,宽宽的水面反是波平浪静,倒映出山影天云。近看河之南,溪木树笔直修长,挨挨挤挤,掩映中有良畴几畦,菜蔬几垅。远观河之北,沿河一带杨柳,依依绿烟缭绕,柳荫深处是小镇的白墙素瓦与街市声喧。 凝望那依水成烟的垂柳,以及那系在柳根上的三五只扁舟,幕幕往事柳丝样在微风里长长摇曳。我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就是在那柳林边青涩度过,柳荫下遗落了数不清的故事―― 柳林的茂盛,曾多次掩护了我和同伴逃避午睡,在林中彼此用土坷粒“激烈战斗”。 柳下的芳草地,是我们摔跤、角力的最佳场地,累了就躺在柔软的青草上,看鸟儿在柳枝间你争我吵,又飞来飞去,透过柳梢还可以看见浅蓝的天空白云悠远。 有时课余非常无聊了,就在柳树下的草丛里捉住两只蚂蚱,拴在一根藤条上,看它俩徒劳地挣扎,体会“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蹦不了你也跑不了我”俗语的深义。或者身手敏捷地爬上柳树,逮几只丁磨虫(一种浑身绿色的虫,头前长着黑色的硬须,肚腹上四只有力的短腿,背部两半硬壳,一双溥如蝉翼的翅膀平时就隐在那硬壳下面)用细线拴住它的一条腿,再在离那腿两三厘米远处的线上拴一颗小石子,然后将手一放。丁磨虫以为得了自由,便展翅飞去,谁想被线和石子缚束,便只能以石子为圆心,飞出一个好看的若有若无的绿色圆圈子来,像一个飞速旋转的磨子。我想,这大约便是它名字的由来了。 最难忘的,还是初三那年下学期。15岁,情窦方开,向往的爱情像冰一般清纯像玉一般洁净,美好得宛若玉宇无尘时的如水银月。那个邻家小妹早出落得如花似玉,自小很有出息的她已考上了古城的一所卫校,属“脱了农皮”的人,却出人意料的主动写给我第一封情书。经过了短暂地讶异,我便欣喜若狂地接受了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幸福疼痛。于是,玩伴中少了我轻狂的影子,蚂蚱和丁磨虫们躲在草丛和柳枝上偷偷看我,奇怪我突然间对它们没了敌意。柳色鸟语见证了我眷恋相思的目光,碧水芳草映承了我阅写情书的痴迷。然而,纵然如此美丽的初恋,同样逃脱不了凄凉夭折的结局…… 神思迷乱中,我已不知不觉走到了儿时抓鱼摸虾的亮水田,远远地就看见了老屋,风烛残年般立在那棵老核桃树旁。踏上从古井到老屋的那条小径,小草将路面遮掩得时隐时现,径旁的斑竹长成一道屏风,竹手在风里簌簌相拍,似在欢迎游子的归期。 未及归屋,我先来到老屋前面父亲的坟旁,默默看那坟头的青青野草,默默点燃祭祀的香烛纸钱。轻烟盘绕,纸钱化蝶,我的哀思就像这飘向天空的袅袅轻烟和片片灰蝶。父亲去逝已经五年多了,可是有关纪念父亲的文字我却一直不能成笔。这是因为父亲的一生太坷坎,父亲对我们儿女的爱太深沉,而他去世时年仅六十四岁,未来得急享受我们儿女对他养育深恩的报答!很久没有回一趟老家了,一旦回来,我就只能以这种首先来祭祀父亲的方式聊表寸心了。 母亲跟我在城里过,我们姊妹三人又都工作在外,老家就只有幺爹幺妈了。见我回来,幺爹幺妈很高兴,不顾天将黑,他俩一个赶忙去挑水,一个立即到灶前烧火,功夫不大,用真正的凉井水、自家园子里的菜蔬、自家腌制的腊肉和烧柴禾做出来的饭菜就摆了满满一桌。老白干就着农家绿色菜和故乡的陈年旧事,那种亲切和惬意是五星级酒店也找不出来的。 幺爹年岁大了,不胜酒力,饭后早早睡下了。趁幺妈收拾锅碗瓢盆,我微醉着披衣走出门外。 远远的几声狗吠,反倒让山乡的夜晚愈发显得静寂。月出之前,四周的山像淡墨的画卷,农家稀稀落落的灯火散在山间,疑似暗蓝天空的星辰。门前池塘隐现荷花的暗影,密密麻麻的荷叶遮蔽不住阵阵蛙声。正在出神,月亮突地一下便跃出了东山,那样明澈洁净,如水洗过一般,仿佛可以看到月里吴刚斫桂、玉兔捣药和嫦娥舒袖。山水的影子明亮起来,山间农家的灯光就暗淡下去。几只鸟儿扑楞楞从树冠里飞起,迅速变成几个小黑点消失在月光里,同时响起几声你呼我应的狗叫,叫声惊惶而急促。我知道,是月光的不速出现,猛然间惊扰了狗和鸟儿。 踩着凉润的夜草,披着一身清辉,我踏上溪沟上的那座石桥。桥下溪水清清浅浅,流金散银,依稀能见蟹动虾静,水草起伏。过小桥,又见屋后的竹林风月交加,叶影婆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整个身心不觉已溶入山乡的宁静与清幽,红尘烦忧已荡然无存,我心中的净土只存了一份与世无争的淡泊,不是诗人却诗情画意起来:乘月过小桥,醉看竹手摇。池塘荷拳小,蛙鼓听如潮。 晴雪化浆,扫提松叶烹香茗;山泉为液,斫抱柏枝煮佳酿。长林丰草的故乡啊,只要你有心,这里则处处是菊黄东篱,桃源南山。今后,无论俗事多么繁杂迷乱,无论人情多么纷争冷暖,我都要时时走回故乡,细细体会这一份乘月过小桥醉看竹手摇的野趣,收获天时晴月人和地利的喜悦。 …… 故乡归来,我常想:现代都市,已几乎无月可觅,也不可能有古朴小桥,更别说桥下溪水流金散银,桥下蟹动虾静,以及那难得一见的池荷竹手。如果我们能在喧嚣浮华里,经常留一块心灵的净土,多去有月有桥的灵秀之地走走,看看月下池塘的莲荷,听听塘中月色里的阵阵蛙鸣,不由自主忆怀一些如烟往事,在山光水色的宁静里得到心灵的放松,把那名利场中的明争暗斗看淡更看淡,那么我们人生的苦旅则将去掉几多沉荷,心清如水,身轻似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