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散文精选句子赏析?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学科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写的真好,为我们的生命赋予了意义。
冯骥才写散文多吗?
多。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散文和小说名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1995年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冯骥才被归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冯骥才的作品以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冯骥才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曾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此外,冯骥才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他16岁学画,师从严六符先生,规规矩矩从《芥子园画传》起步(他保存着民国时期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的这本画传),习马远、夏圭这一路北宋画法;后投在惠孝同先生门下。惠先生也是大收藏家,宋元真迹像王诜的《渔村小雪图》、郭熙的《寒林图》、吕纪的《四喜图》都舍得拿出来,教他临摹,用的是日本的圆丝绢和明代方于鲁的墨。60年代初,他也跟随溥佐、张其翼两位先生学画过花鸟。
冯骥才的散文有哪些?
.黄山绝壁松2.长衫老者3.珍珠鸟4.花脸5.逛娘娘宫6.快手刘7.歪儿8.书架9.我最初的人生思索10.书桌11.挑山工《冯骥才散文精选》:选录一部分记人记事的散文之后,特别选录了有关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底蕴的散文的目的。希望青少年朋友在阅读这本书之后,不仅感受到冯先生散文的文笔之美,更体会到守护和传承我们文化精神的责任。
冯骥才写亲情的散文?
冯骥才:《年夜思》 发布时间:2012-03-28 民间有些话真是意味无穷,比如"大年根儿"。一年的日子即将用尽,就好比一棵树,最后只剩一点根儿--每每说到这话的时候,便会感受到岁月的空寥,还有岁月的深浓。我总会去想,人生的年华,到底是过一天少一天,还是过一天多一天? 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据说近些年温温吞吞的暖冬是厄尔尼诺之所为;而今年大地这迷人的银装素裹则归功于拉尼娜。听起来,拉尼娜像是女性的称呼,厄尔尼诺却似男性的名字。看来,女性比起男性总是风情万种。在这久违的大雪里,没有污垢与阴影,夜空被照得发亮,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只有在这种浓密的大雪中的年,才更有情味。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与喜事同一颜色。人间的红和大自然的银白相配,是年的标准色。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那时我住在旧英租界的大理道。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宫北大街的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早晨睁眼,一个通红的大红苹果就在眼前,由于太近而显得特别大。那是老时候的例儿,据说年夜里放个苹果在孩子枕边,可以保平安。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身陷生活与社会的重围里,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冻鸡冻鸭以及猪头都扔在店门外的地上。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年饭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最真实的上限的"水位"。我说的中国人当然是指普通百姓,决不是官宦人家。年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把生活的企望实现在此时的饭桌上。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平日里把现实理想化,过年时把理想现实化。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一个伟大的创造。 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冬天里便池结冰,就要动手去清理。据说"打扫厕所就是打扫自己脑袋里的思想"。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可是我们很难使他开心地笑起来。有时一笑,好似痉挛,反倒不如不笑为好。父亲这奇特而痛苦的表情就被我收藏在关于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年夜都会拿出来看一看。 旧时中国人的年,总是要请诸神下界。那无非是人生太苦,想请神仙们帮一帮人间的忙。但人们真的相信有哪位神仙会伸手帮一下吗?中国人在长期封建桎梏中的生存方式是麻痹自己。1967年我给我那时居住的八平米的小屋起名字叫宽斋。宽是心宽,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宽也是从宽,这是对那个残酷的时代的一种可怜的痴望。但起了这名字之后我的一段生活反倒像被钳子死死钳住了一样。记得那年午夜放炮时,炸伤了右手的虎口,以致很长时候不能握笔。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我们怀念往日的年味,可是如果真的按照那种方式过一次年,一定会觉得它更加空洞乏味了吧!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年赋予它的意义。比如吃年饭时的团圆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正为此,愈是缺憾的时候,渴望才来得更加强烈。年是被一种渴望撑大的。那么,年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当然它首先是精神的!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现实梦想的大表现。正因为这样,年由来已久;年永世不绝。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写到此处,忽有激情迸发,奔涌笔端,急忙展纸,挥笔成句,曰: 〓〓玉兔已乘百年去, 〓〓青龙又驾千岁来; 〓〓风光铺满前程地, 〓〓鲜花随我一路开。 一时写得水墨淋漓,锋毫飞扬,屋内灯烛正明,窗外白雪倍儿亮。心无块垒,胸襟浩荡是也。
散文如何欣赏?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散文的类型。散文大体可分为,叙事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或是杂文),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叙事性强一些,自然要理清叙事线索,人物关系等,然后透过叙事揣摩作者的意图,从而对自己有所启迪。这个可以看看迟子建的散文。
哲理散文一般侧重议论,这就得分清论点和论据。当下很多哲理散文大多结合历史时事有感而发,这就还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批判,还是颂扬。林清玄的哲理散文很多跟佛理有关,一般会先叙述佛教故事然后谈感悟说哲理。
抒情散文侧重抒情,语言优美整饬,情感充沛,很有诗的韵味,这样的散文是合诵读,通过诵读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不过前些年,余秋雨的历史散文盛行一时,谈历史,品文化也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散文叙事议论哲理兼备,也是不错的体验!
总之散文的欣赏,无非语言,情感,哲理这些东西罢了。
冯骥才散文摘抄景物描写?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邦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颤;雀儿们晒太陽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的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放眼这死气沉沉冻结的世界,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冯骥才散文精选好词好句?
●小买卖也有大风度,大买卖也有小家子气,这完全因人而异。 ----冯骥才《在维也纳买古董》
●任何旅游者都有同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能碰到和发现一些意料之外、新奇特殊的事情,这比向导指着一座举世皆知的纪念碑,向你诉说它的历史有趣得多。 ----冯骥才《伦敦生活》
●思维的世界本无定势,就看哪股力量更具生命的本质。 ----冯骥才《珍珠鸟》
●肉体的苦一不疼就忘了,心里的苦你忘不掉也弄不走它。因为很多苦你并不知道咋回事,更说不清楚。如果有一天你能把它清楚地说出来时,就不再觉得苦了。痛苦就因为你没能力说清楚它。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我的经历没嘛,比我苦的还有的是,比我冤的也有的是,我见的多了。那阵子为一句话坐大牢的人多了去了,光我们那儿就大部分的现行反革命罪。我们屋里有个犯人,以前是贫农协会主席,罪名就因为下山到集子上买毛主席石膏像,那会儿不叫买,叫"请宝像",不是他这样出身好的还没资格"请"。那玩艺儿挺沉,山道又不好定,他就用麻绳拴在石膏像的脖子上,前边儿俩,后边俩,就这么背着赶路。没想到还没出集子就让入给抓住,好嘛,"现行反革命",立时就抓起来,家也没让回,进大牢了,五年。您说冤不冤?还有一个小伙子,为的是爬到百货大楼顶尖上拍了两张照片,想落个城市面貌的照片,现在看这算嘛事!可那晚儿就不行,怀疑他是搞"特务活动",也给关进来了。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但事后一个朋友说:“他这样做,是不是怕你承受不了他的离去?他正是爱你才故意这样做的吧?”我一想,对呀,这家伙!我怎么直到离开了他,还弄不明白他爱我的方式?
别以为我这人天性太粗,不懂得感情。时下,尽管美容院里什么样的仿真的假发都有了,我却依然戴着他给我修整的那个。这个假发有一个特点——它永远不会变白。这又是他的心意,叫我总是年轻!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那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冯骥才《俗世奇人》
●被人指出丑陋之处的滋味并不好受。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历史走得太远,连背影都看不到了。 ----冯骥才
●时间对生命用减法,对生命创造的却用加法。 ----冯骥才《灵魂的巢》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冯骥才《俗世奇人》
●巴黎是个只修不改的城市。
它的街道不变,房子不变,门牌不变,如果一幢房子倾圮,便把它的门牌与相邻房子的门牌连起来,如30-32。我所居住的公寓的门牌就是16-18 RNE SUGER,它说明这里曾经还有一座古屋,不知在哪个世纪与我这座公寓合并一起了。故而一封一百年前寄往巴黎的信,辗转曲折,最终也会送到目的地。
哪个城市也能这样与历史通邮?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我自从在监狱里得了附睾结核,性功能完全丧失。监狱里的犯人闹滑精、手淫,我全没有。出来后也不想再结婚成家,当一辈子人间高僧吧。后来碰到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我公开说,我这方面不行了,没料到她说,她以前生孩子难产,腹腔发炎,动手术把女同志烂七八糟那些器官全摘完了,也没这方面要求。我们就结合了。两人都没这种需要,谁也不惹谁,相安无事,互相照顾,反而更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真正进入了无欲境界。也叫做天生的一对儿,不,认真点说,应该叫做后天的一对儿。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一生,最幸福的事,便是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当尘世烟火慢慢沉寂;当指尖浮华逐渐消散,你依旧如此牵着我的手,岁月老了,情还在,原来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是从遇到你的那一刻开始。 ----冯骥才《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冯骥才《老夫老妻》
●"有个小伙子挺冤,他是个工人,为了要住房跟革委会主任吵起来,被弄进63号。他脾气很暴,把他一顿死揍打到铺底下,他还是不服,就用铁丝捆在椅子上,拿钢钎子绞紧,铁丝一直煞到肉里。直到现在洗澡时还能看到他腿上给铁丝勒过的很深的道儿。那些看守还用小木棍敲他的生殖器,打得哗哗流血,留下后遗症,没有性,打坏了……工人都这么打,更甭提那些知识分子了。"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残酷的人生与社会教给我的是:永远再不单纯,永远再不要做违心的事。宁肯为真心付出沉重的代价,也不要为违心付出悲惨的代价。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店主是位老人,西服的款式很老,甚至有些破旧,胸前摇晃的一条怀表链已有些发黑;然而他的气质却十分儒雅,人瘦体弱,动作迟缓,一双蓝色的眼睛柔和而空蒙。他在店中,与他的古董完全风格一致,融为一体,好像他是从某一幅画中走下来的,或者退一步,又回到那个残缺和鎏金的镜框中去。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我喜欢旧书,旧书和新书的意义不同,新书让你进入未知的世界,旧书却常常叫你自愧于知之有限。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今天奉为神明的那些话,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说过。 ----冯骥才《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没有思想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一直是快乐的,意气风发。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思索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索自己要为了何种价值而努力
思索自己毕生遵循并为之奋斗的准则 ----冯骥才《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与民族),一定不只是爱他的优点,而是爱他的全部。 ----冯骥才《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
●最好的假花像真花,最好的真花像假花。 ----冯骥才《伦敦生活》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冯骥才《俗世奇人》
●爱情既然都是爱自己所爱的,实际都是爱自己。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民族的财富的人,谈起爱国就不免肤浅和盲目。 ----冯骥才《在旧梦中甜睡》
●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话到此处,已然兴尽。再无言之欲也。 ----冯骥才《俗世奇人》
●后这知的人像白纸格地声了事彼此相似,有识里比可才风像书籍一了事各不相同。 ----冯骥才风种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冯骥才
●“我真想回去看看!”——这是我遇到的许多华侨商人、店员、画家、大学教授们共同而迫切的心声。 ----冯骥才《伦敦生活》
冯骥才关于秋天的散文和诗?
文丨冯骥才 《艺术家们》选摘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
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
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
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渴望不死与永生,都无法阻止这上天的意志。
那么爱呢?生是起始,死是终结,中间最伟大的事便是爱。爱是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燃烧,它也无法阻止。可是比起生死,爱又有一点复杂。首先爱是随性的,它变化莫测。其次它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不一定是两个人共同朝一个方向推动车子,有可能各自发力,南辕北辙,最后毁掉了爱本身,甚至包括自己。
这朵刚刚在楚云天与雨霏间开出的小花,接下来该会怎样?
楚云天的天性纯良,学识丰富,喜欢表达,又正当精力充沛的青春年少,他不缺朋友。当然,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个圈子还是他们“三剑客”。把三剑客牢牢拧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酷爱的艺术。
但对于楚云天来说,只是这一个圈子还不够,因为罗潜与洛夫都不是他另一个挚爱——文学上的知己。虽然气质优雅的隋意酷爱诗文,文学感觉也相当不错,可隋意终究是妻子,文学需要见多识广。
在文学上能够与楚云天真正聊得来的,就像在绘画上的罗潜和洛夫,恐怕只有苏又生一人。他佩服苏又生,比他年长几岁,读的书也比他多。可是当其他人和他坐在一起,就全听他一个人说了。那时代,图书馆内大部分图书都封存了,若想得到一本真正的好书,就得像大雪天后的麻雀到处觅食那样。如果一本好书出现了,便一定要在朋友间传来传去,你争我夺,每个人得到的看书的时间都极有限,有时一部长篇只给你一天的时间。这样的好书在这帮朋友中间其实只是像旋风那样飞快地一转,随后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在精神上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当中,满肚子书的楚云天自然就像寒天雪地里的小小一堆篝火。他一出现,大家就会把他围在中间,汲取精神的暖气。
善于讲述、表达、渲染的楚云天便成了一个民间英雄。
他会随心所欲地把他看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精彩的故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他所讲的大多是听故事的年轻人从没读过的名著。他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种能耐。他非常善于渲染气氛,能够精巧地剪裁故事,把名著中所有啰唆与累赘全都删去,精华提炼出来;他是画家,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画面感,让人物活灵活现,使听故事的人身临其境。当他自己也进入所讲述的故事时,会灵感忽至,冒出一些更绝妙,更感人,更意想不到的情节或细节来。有一次,罗潜在场听过,对他笑道:“故事结尾是你编的吧?”
汪国真散文作品欣赏?
汪国真散文作品: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淌,
那一天,
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朱自清散文《儿女》欣赏?
《儿女》看似娓娓道来的家常话,却极为真切、生动,具有感染力。
作者写儿女,都是从一些琐事、小事入手,琐事小事反而具有了典型性。试问天下的父亲,哪个没有经历过文章中儿女的那些情景?那些事情分明就发生在自家孩子的身上。这些琐事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再现了一幕幕很强的戏剧性场面,充满着童真童趣,集中表现了孩子们特有的好动、顽皮等特点。 平常的语言中蕴涵着真挚的感情。写送阿九和转儿的一段中,尽管追叙的是一些平常事,但那种伤感、愧疚的心情却流淌在字里行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沉的依恋和爱。“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受那寂寞来着。”这不经意的叙述,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吃饭的情景、游戏的情景,信手拈来,没有丝毫藻饰,却真切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平常家庭的生活情景:吵闹和可爱并存。对阿九和阿莱的“暴行”虽是简单的叙述,可是谁读了不会心有同感,随之又因此与作者一样感到深深的自责呢? 作者就是这样不刻意地雕刻生活细节,只摘取生活本身的影像,体现出强烈的感情浓度、生活纯度和表现力度。读之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上一篇: 晓辉经典散文(晓辉诗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