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阅读考了他的《建水记》。两个主观题一个是“如何理解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另一个是“简析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的效果”。
“许多考生问我,为什么写那么多吃的,这个问题令我吃惊。《红楼梦》几乎每页都写吃,已经被遗忘了。”于坚说,“教育说到底就是教生活。如果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不会生活,甚至不再热爱生活,大学就白上了,知识的目的是生活,活泼泼地,令生命止于至善。”
“这确实不是一本易读的作品,这本书也不是普通的游记,《建水记》更多地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对于这一次自己的作品上了高考试卷,于坚感到很意外,“在高考试卷中选择这样的作品,这说明出题人选择的眼光越来越开放。”
“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看待这些问题。”谈到具体的考试问题,于坚说,“连我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确定的答案,怎么去解读时间和空间,都涉及到更深程度的哲学理解。”
“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在《建水记》中,于坚自己也如此发问。
“当下时代的教育,离生活很远。而在建水,我感受到离生活更近了一些,这也是这部作品想要呈现的。”建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隐喻着生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于坚说,“好吃、好玩、好在这些表象背后是对美好生活方式和本质的再一次探寻,而借着这一次语文高考试题,我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更多一些生活美学的教育,离真正的生活更近一些。”
于坚生于昆明,20世纪80年代成名,是“第三代”代表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代表作有《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等。
《建水记》是于坚在2018年出版的散文作品,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汇集37篇文章及134张照片。
建水古称临安。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即大海之意。明清时期,建水更是成为滇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明嘉靖十三年(1534),诗人杨慎到建水访友,写了一首诗《临安春社行》,描绘他所见的建水。
“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过着与杨慎来访时大同小异的日子”“明月依然在这个城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于坚在《建水记》中这样写道。
让我们一起跟着高考节选来感受于坚笔下的这个临安古城,如果让你来答题,你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驰,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啊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
- 上一篇: 亲自阅读短视频 亲自阅读短视频文案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