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林语堂散文悠悠如是的意思是什么?

2023-10-13 12:57:15 暂无评论 0 经典美文

林语堂散文悠悠如是的意思是什么?

"林语堂散文悠悠如是"是对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散文风格的一种描述和评价,意思是指林语堂的散文风格悠闲自在、深邃优美,如同悠悠流淌的河水一般,富有旷达之气和闲适之心,非常舒适和自然。这种风格特点是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的体现,成为了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和推崇。

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如何说呢,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确实是十分偏爱的,文章许多地方或许稍显夸大,但是个人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翻译。

第二次看此书是中英文版本同时看的,那时候才发现很多英文版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中文相去甚远。英译汉时确实会因为译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意思上的偏差,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此书的英文原版。

林语堂两句格言?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

林语堂散文名篇原文?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林语堂散文的风格特征?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出自什么文章?

林语堂1923年在德国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其杂文创作主要是在1924——1935年之间,都是在国内用中文写成。

林语堂文学主张是?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经典讽刺?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文学家和国学大师。他善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用东西方互补的眼光来审视和解读中国文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无论是散文、杂文,抑或是小说、传记,不少作品都倾注着一股浓浓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味。

林语堂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把幽默讽刺发挥到了极致。他幽默用词的背后更是体现其冷静、智慧以及超越一般知识分子的对名利的淡薄和对世俗的不屑。这位国学大师如何幽默呢?通过下面的10句他对国人劣根的狠批,即可看出。

1,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

2,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

3,遇美人必急索登床。

4,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

5,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

6,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

7,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

8,与人交谈便借刁言以逞才。

9,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则其态如王。

10,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

悠悠如是出自林语堂哪篇文章?

悠悠如是出自《林语堂散文》,悠悠然就如同他本来的样子。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