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抒情散文枯萎的槐花应该怎么评论
抒情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可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对于枯萎的槐花的评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
首先,枯萎的槐花在抒情散文中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槐花通常是生机勃勃、盛开美丽的,但当它们枯萎时,象征着生命的结束和衰老,给人们带来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因此,可以评论枯萎的槐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思考。
其次,枯萎的槐花也可以被视为对人类感情和经历的投射。在抒情散文中,通过对槐花的描写和与人类的情感的联系,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人情的表达和思考。可以评论枯萎的槐花勾勒出一种寂寞、凄凉的氛围,传达出作者对人情冷暖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最后,评论枯萎的槐花不仅需要关注其象征意义,还要根据抒情散文的整体情感和语境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的评论可能因文章风格、情感表达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散文作品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抒情散文中枯萎的槐花的评论,需要从象征意义、人情哲思以及整体的情感和语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指的是具体的抒情散文作品,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该作品中枯萎的槐花的意义和作用。
二、急求一篇散文文学评论
雅舍之雅
——梁实秋《雅舍》赏析
雅舍,在一般人看来,并不雅。雅舍之雅,缘于其在梁实秋先生笔下,缘于梁实秋先生的心境之雅。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篇行文雅洁,潇洒幽默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所居住的“雅舍”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以及作者对其陈设的看法,体现了作者豁然超脱的心境。
雅舍既为舍,自然具有舍的一切特点,只是这舍实在简陋:“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如此简陋之舍,却又不能说不是座房子,如此简陋之舍,何以称“雅”?更何况并不能蔽风雨。然而,作者却称之为“雅舍”,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一切皆因作者对生活,对雅舍有着处之泰然,从容平和的心态。于是,雅舍之不雅亦变为雅的了,雅舍之不足亦变为有个性的了。
雅舍之不足共有以下几处:(一)位置在半山腰,客人探望不便;(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岑寂被破;(三)鼠子瞰灯,难以安枕;(四)聚蚊成雷,难以居住。但是,作者在叙述这一切时,心境始终是清雅恬淡的,态度始终是不愠不怒的,字里行间丝毫没有流露出对雅舍的不满来。雅舍虽处在半山腰,然亦常有客到,可见朋友情谊之深,“我”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大不便处。可见,作者并没有将之视为不足。雅舍门窗不严,“我”与邻人彼此可互通声息,作者并不为之烦恼。对于鼠子,作者虽是无可奈何,却是一番自嘲:“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在别处早已肃清的蚊子,在‘雅舍’则格外猖厥”,“我仍安之”。面对雅舍的种种,作者无不显示出一种豁达超然,乐观开朗的态度。雅舍之不足如此之多,似乎更能体现出雅舍之雅的珍贵。
雅舍之雅在于其“最宜月夜”,在于其简朴。雅舍曾因地势较高给友人探望带来不便,却又因此得月较先;因其简朴,又可随意布置。于是,观月,陈设便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即使是“细雨蒙蒙之际”,也能使身居雅舍的作者能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个中乐趣,非心境旷达明净之人能领受。
这篇文章语言骈散相间,巧妙地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文白相济,行文活泼,描写生动,优雅清丽,引典如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富于情韵,是雅舍之雅得以体现的重要原因。如文章对各种声音的描述,鼠子的各种动作的描述,运用了排比手法,显得姿态横生。作者的诙谐风趣也可在字里行间得到体现:“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对雅舍赏月的描写更是情韵悠长:“清光从树间筛洒下来,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文章用典较多,如“聚雷成蚊”,“客里似家家似寄”等,体现了作者熔性情,学识,修养于一炉的创作手法。
雅舍之雅,与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心境是分不开的。作者对所居住的雅舍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的人生襟怀,恬淡自然的心境和随遇而安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文章中,作者多次表现他的这种心境。如:“我久则安之”,“但是我仍安之”,“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我亦不复他求”等都是作者雅的心境的体现。再如大雨滂沱,屋顶灰泥突然崩裂时,本是一件凄凉的事情,作者却把它写成“如奇葩初放”;对陈设的布置更能体现作者的自由洒脱。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由雅舍而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本来如寄”。人如同寄游于天地的蜉蝣,哪里都可为家,却又是哪里都不为家。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慨,使作者能躬受亲尝雅舍之酸甜苦辣吧!
三、评论一篇散文,并回答几个小问题。
不知道文章是不是楼主写的,只是略陈陋见,如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从题目来看,这篇散文应该是一篇赏析诗歌的作品。开头时简略的介绍作者是对的。因为要先知其人,才能知其诗。但是,我们都知道,王之涣是一个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印象的诗人。人们对他的生平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本文作者在介绍诗人时,强调他的诗作数量与质量如何,对于理解诗歌本身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下一段落,开始具体分析诗作。作者对诗歌前两句的内容与写作分析的还可以,但是我认为引用香菱学诗是没有必要的。这篇文章谈的不是王维的那首诗。
下面对于诗风的议论也可以,但是总给我感觉加的不太是地方。咱们是不是把整首诗分析完了之后再评价一下啊!这样使得文章思路比较混乱。
最后一段赏析后两句。其实,正如作者所说,后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可是既然明知道如此,却只给它留了如此可怜的篇幅,甚至都没有具体说一下诗中阐述的哲理到底是什么。
梳理过整个文章的思路,我来回答你提出的几个问题。
第一,文章算不上通顺,更别提流畅了。体现为思路比较混乱,详略不够得当。并且在最后缺少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赏析。
第二,我不喜欢这样的风格。既然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也更欣赏纯朴型的风格。可是我看这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文章中也没少用典故啊。而且,如果用一点高深一点的,也能显示出一点文化水平,他却用了一堆被人说烂了的典故。
第三,文章最大的硬伤在他的思路上。妄自揣摩一下,作者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不是想说这首诗写得十分自然,无论写景抒情都是自然流露,毫不做作。我十分同意这观点,但是在文章中,只有分说,没有总述。议论过多,赏析过少。
第四,我觉得,不管怎样,能写出这样文章,并且敢把它挂在网上,让大家评论,就是很好的,很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期待着这篇文章的作者今后会做得更好。
- 上一篇: 探寻内心世界:享受美文的力量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