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李中华的人物生涯

2022-11-21 04:09:27 暂无评论 208 经典美文 中华   生涯   人物   李中华诗歌

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1978年返校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学业,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李中华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有《诗经主题辨析》(与杨合鸣教授合著)、《楚辞学史》(与朱炳祥教授合著)、《词章之祖――楚辞与中国文化》等。接受约请整理注释《抱朴子内外篇》、《六祖坛经》、《禅林宝训》等古籍,均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发行。曾参与《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武汉出版社,2003)、《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等的编撰事宜。
在近、现代激烈的社会动荡与学术变迁中,李中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学态度与学术理念:一是希望继承前辈学者严谨笃实、独立不倚的治学精神,好学深思,持之有故,庶几薪尽火传,发扬光大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是力求融会中西、贯通学术、拓展方域、探讨新义,故著论多联系时代思潮、宗教文化、士林风气,不甘拘守一隅,试图有所创新。历年在各类报刊共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包括以下内容:一、认为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学术思潮制约并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宏观风貌,在这方面发表有《汉魏学术思潮与建安文学的繁荣》(武大学报,1989)、《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唐代文学论丛,1987)、《晚唐温李诗风评议》(武大学报,2002)等文章;二、认为封建时代的皇权专制、所导致的朝政纷争酿成了无数文人的人生悲剧,主张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揭露并清算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在这方面发表有《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武大学报,1995)、《肃宗朝政局纷争与李杜的悲剧命运》(武大学报,2003)、《李商隐与牛李党争》(文史十七辑,1983)等文章;三、关于宗教民俗与文学的联系,发表有《楚辞:宗教的沉思与文学》(武大学报,2001)、《先秦招魂习俗与招魂》(光明日报,2004年7月)等文章;四、关于古代文论,发表有《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文学观之异同》(船山学报,1989)、《赋心、诗心、词心、文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2)等文章;五、关于文学考证,有《“竹林之游”事迹考辨》(江汉论坛,2001)、《晚唐“三十六体”辨说》(文学遗产,2001)等文章。
一、 历年主要科研成果
1、 所出版之著作
《诗经主题辨析》(上、下册,与人合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楚辞学史》(与人合著) 武汉出版社 1996
《楚辞与中国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李后主的人生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1996
《抱朴子注译》 台湾三民书局 1996
《六祖坛经注译》 台湾三民书局 1997
《禅林宝训注译》 台湾三民书局 2004
2、 所编撰之教材
《中国文学史》(明清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 武汉出版社 2003
3、 所发表之论文
《楚辞:宗教的沉思与求索》 武大学报 2001、1
《先秦招魂习俗与〈招魂〉》 光明日报2003、7
《“屈原赋二十五篇”辨说》 光明日报2004、1、14
《〈屈赋通笺〉对于楚辞学的继承与开拓》 中国韵文学刊2004、1
《汉魏学术思潮与建安文学的繁荣》 武大学报 1989、11
《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 武大学报 1995、3
《魏晋名士文学的兴盛与衰落》 人文论从 2001
《阮籍:人生苦闷的象征》 长江学术 2002、5
《“竹林之游”事迹考辨》 江汉论坛 2001、1
《南齐皇权纷争与谢I之死》
《评唐玄宗朝“吏治与文学之争”》
《唐太宗的文学观及诗歌创作初探》 武大学报 1984、3
《肃宗朝政局纷争与李杜的悲剧命运》 武大学报 2003、5
《李贺诗歌的艺术风格》 文科园地 1984、10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 文史十七辑 1983、6
《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唐代文学论丛 1987、3
《晚唐温李诗风评议》 武大学报 2002、3
《晚唐“三十六体”辨说》 文学遗产 2001、3
《唐代七古、七言歌行辨体》 光明日报 2003、11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
《船山诗论中的艺术原则》 船山学报 1984、3
《船山诗经学面面观》 船山学报 1985、10
《论船山的文学精神》 船山学报 1987、5
《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文学观之异同》 船山学报 1988、4
《赋心、诗心、词心、文心》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 2002、12
《融合、交汇、联姻――试论宗教与小说的文化联系》通俗文学评论 1995、5
《试论胡雪岩形象的文化蕴涵》 通俗文学评论 1995、8
《“楚辞”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
《诗骚诠释与接受的历史比较考察》
《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二、 已完成书稿待出版
《楚辞国学读本》
《唐诗导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