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民歌形式,都已反映人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蒿里行》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无鸡鸣的惨象。这首诗不仅对时处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七哀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是民众生活的写照,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代表人物有建安七子王粲,晋朝的张载,唐朝的杜甫,只是《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因此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七哀诗》保存到现在可以见到的作品,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
不同的是《蒿里行》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而《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燹,接着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败。《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你最好再查一下相关资料,了解一下作者的详细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与北固山有关的诗词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希望能帮助到你
“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极地来。马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这首诗的题目及作者?
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解甲归田的解字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读“jie(第三声)”吧?
应该读xie 四声,因为解甲的大概意思就是 脱下战服 ,所以是xie音。
三国第一伟人?
司马懿一生就是一只忍者神龟,其心中所想根本无人能知,就连惧内恐怕也是一个迷惑世人的手段。
可能和司马懿幼时目睹的可怕乱世有关,司马懿不容许自己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出头,好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司马懿不应司空这个职位,以令自己早早出头,这样可能还好。
我想这就是司马懿之忍,他要的不是一个谋士甚至谋主的地位,荀或地位再高也只是一杯酒的事,司马懿望的是将来,他要和太子同难,这样才能成为下一代君主的心腹,才能推行其心中的抱负,从而成为士族的领袖。
他就是看中了一直受压的曹丕。如果他先成为司空,那想进曹丕核心圈子就难了。
但曹丕也不是省油的灯,毕竟是成年人了,不是司马懿所能摆布的,所以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只能是做一个士族领袖,只有行政权,兵权在曹氏宗族那里,曹氏那堆人没一个是简单货,打起仗来都是一把好手,司马懿根本没有机会掌兵。
如果不是出了个诸葛亮,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曹丕无奈,只好起用心腹司马懿,可以说,没有诸葛亮,根本司马懿可能真的是终老田间,曹睿也不是省油货,也是司马懿布下的棋子,可棋子也有跳出棋盘的时候。
只有令曹军闻风丧胆的诸葛亮在北伐,司马懿才有掌兵希望,才有做棋手的机会,那么,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最完美的战果是什么呢?
拒诸葛亮于国门之外,但又不能令诸葛亮失去北伐的信心,只有每次险而又险地和诸葛亮打成平手,这才是最附合司马懿的利益最大化的战果。
历史上,就是如此,每次都是险而又险,甚至中计差点就被烧死,这才打消了曹氏朝庭对他的怀疑,这是用生命来赌明天,甚至是一家三口全部中伏差点全灭,这才令曹氏无话可说,不再怀疑司马懿在养匪自重,空城计都能中,让诸葛亮白逃了。
说起空城计,笑了近2000年,我在想,如果司马懿不中计而逃,真的攻下空城计杀了诸葛亮后,我很好奇,司马懿还能掌兵否?
诸葛亮能打怕了所有的曹将,这是诸葛亮确是有才,没有司马懿,估计天下无人能敌诸葛亮,可惜既生亮,何生懿?
诸葛亮一生的努力,全为司马懿作嫁衣裳,前期打下好大的名声,令到曹魏非司马懿不能敌,不得不让司马懿掌兵,累次北伐,次次都是差一步就成功了,结果不忍放弃这个引诱,不断地空耗国力北伐。
以诸葛亮之大材,不可能不懂北伐是空耗国力,如果司马懿表现极强,如东吴陆逊般锋芒毕露的话,诸葛亮可能真的会放弃无用的北伐,转向攻吴或者继续南下南中,象孙权搞掂岭南一样,诸葛亮会一路南下直到印度洋吧。
可惜,历史上,司马懿就是每一次都表现得很不堪,象是因为凭运气才勉强维持,就象一颗毒果引诱着诸葛亮不断北伐,司马懿就通过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一步一步地蚕食了曹魏的军权,渐渐把曹魏的军权牢牢地抓在手中,终成一代权臣。
其实纵观,诸葛与司马的累次世纪大战,不管开始诸葛准备得多么牛X,最后都是以司马懿追赶中计结束,最险的一次是被封山差点烧死,但事实上一场大雨令司马懿有惊无险,都说是运气,又怎么知道这不是司马懿知天文地理,借势而为呢?就许你诸葛借东风,就不许我司马借一场及时雨?
如果不是每次追击都会中计,难道真的要彻底打败诸葛亮好早点解甲归田吗???
连年北伐,耗尽了蜀国国力,累死了诸葛亮,灭了曹氏诸将。诸葛亮得到了名垂千古,司马懿得到了曹魏军权,真正的大赢家是司马懿。
而司马懿的学生邓艾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指示,面对虚弱无比翻手可灭的蜀汉,就是把姜维摆上台,说是深得诸葛兵法,每每吸引姜维无功北伐,又每每追击不力,不是中计,就是吓得退走。
直到司马氏彻底得到了曹魏,邓艾,钟会才露出了狰狞的才能,翻手间就灭了蜀国,所谓诸葛亮真传姜维在邓艾面前,不是笑话也差不远了。
不管后世文人如何去鼓吹美化诸葛集团,都改不了诸葛集团的努力就是一直为司马氏夺魏做嫁衣裳,一直被司马懿及其徒邓艾牵着鼻子走,结果是,诸葛得虚名,司马得天下,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 上一篇: 柳荫蝉鸣夏日长诗词七律?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