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主义诗歌早在18世纪20年代末就已在英国初露端倪,但直到1768年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问世,人们受该题目的启发,才将这一流派的名称“感伤主义”确定下来。感伤主义诗人摒弃古典主义诗风,反对古典主义诗歌的矫揉造作,否认理性的至高无上。相反,推崇人类的丰富情感。提倡诗歌创作应接近自然和现实生活,应以描绘自然和抒发情感作为诗歌的主要内容。汤姆生的《四季》之所以成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正是因为它最早从“烟雾弥漫的城市喧嚣”转向“怡人心脾的乡村景色”,从刻画抽象的人性转向描绘农民大众的简朴生活和日常劳作。感伤主义的代表诗人除了汤姆生,还有格雷、哥尔斯密司、库柏、杨格、克莱布、柯林斯等。触景生情、沉思冥想,满腔哀怨,寄情于物,或用如椽之笔描绘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农民生活的恬淡充实(如汤姆生的《四季》);或环绕生与死等“永恒的主题”低徊咏叹,情文并茂(如格雷的《墓园挽歌》);或通过叙述家常琐事来倾诉纯朴的感情(如库柏的《我的玛丽》)。
感伤主义诗歌犹如一座桥梁横跨于18世纪古典主义诗歌和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之间,起着呈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过渡作用。这一流派的诗歌尽管在形式上还未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但在内容上已打破了古典主义诗歌的某些局限,从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它“弃旧迎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有些感伤主义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继续沿用了古典主义“英雄双行体”的模式。而大多数感伤主义诗人则渐渐感到“英雄双行体”人工雕琢气味太浓,缺乏一定的迂回余地,常常会抑制感情的自然抒发。于是他们开始竭力摆脱蒲伯那“挺胸直背,昂首阔步”的英雄双行体,或在原有的基础上革新“双行体”,或争相效仿先前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等大师的创作风格,甚至从他们的作品中“寻章摘句”,于是,古民谣体渐占上风,白体无韵诗也开始重领风骚。杨格称之为“不曾堕落,无人咒骂的诗体,现在又重新被承认并被纳入无神的真语言了”。柯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林斯的《黄昏颂》就是一首无韵诗,此诗句式工整优美,如果用韵脚来增强其韵律,则无疑是画蛇添足之败笔。另外,斯宾塞诗节又复兴于汤姆生的《惰巫堡》一诗中,而“十四行诗”则被库柏在《致玛丽·昂温》中启用。大多数感伤主义诗人认为诗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优雅而不雕琢,流畅而不松散,明晰但有余味,音韵和谐但不单调。在这方面,库柏更接近于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他主张诗歌语言要力求朴素率直,接近口语。但由于感伤主义脱胎于古典主义,所以在少数感伤主义诗人的作品中,仍有着大量古典主义所推崇的精确诗句和过度润饰,且未能摆脱古典主义诗歌抽象性的影响。例如,在格雷的《墓园挽歌》中,多次出现了将抽象名词人格化的现象。
正是由于感伤主义诗歌具有以上这些特点,它才得以在英国诗史上自成一派,从而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感伤主义诗歌源于古典主义诗歌,且为浪漫主义诗歌谱写了前奏曲。因而感伤主义诗人有时亦被称为穿着古典主义外衣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回归自然,崇尚情感”的创作要旨预示了华兹华斯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所下的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感伤主义诗歌是英国诗歌历史长河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分流,可以说它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占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怨自艾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仍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 上一篇: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怎么做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