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赋和骈体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闷掘差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蚂皮散文语句。
二、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散悉。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二、什么是赋和骈文
赋,我国古代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陈摛文,体物写志,侧仿巧重写景,借中纤景抒情备培键。最早出现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离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辞赋,魏晋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以后又由骈文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名篇,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名篇,南朝梁吴均所写与朱元思书。
骈体文正伍是一种文学形式,赋是文体,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赋最初是汉赋,基本以四字句为主,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文心雕龙》: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赋最兴盛的时代是汉代,汉代的赋把赋的华丽发挥到了极致。《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说的汉赋。骈赋只能说是赋的一种,.散赋是不分字数多少的,但是旅清拿要有韵。赋是韵文,一定要有韵。但韵脚可以换。一般以四字句为主。骈赋要对仗,或者大部分对仗。也必须押拆搭韵。
律赋不仅要对仗,更要注意文字的平仄和韵脚。
三、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最初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表慎袜和现手法,含有铺叙的意义,古人解释《诗经》说,诗有六种表现手法,即风、赋、比、兴、雅、诵。直到西汉武帝刘彻的时候,赋才发展成为既像诗歌又像散文的一种独立的文体。
形成: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
赋的简单介绍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
2、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好中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
3、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宽盯》,祢衡的《鹦鹉赋》等。
四、赋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她从诗经派生出来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是物山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 古赋 )、骈偶讲究的( 骈赋 )、告袜韵律严正的( 律赋 )罩友中、散韵结合的( 文赋 ).
五、诗,词,赋,散文各有什么区别和特点麻烦告诉我
诗通常以绝句方式引导;
词通常就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个简短表达;
赋:就是与生具有,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发挥;
散文就是以一种抒情形式表达,通常类似与诗篇。
六、赋的文体形式和散文的区别?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参考资料: %B8%B3&off=2&f=0&url=
- 上一篇: 最火退休赠言诗句? 退休赠言寄语?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