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美句> 正文

为什么宋代绝句中,有不少哲理佳句流传至今?能举出一二例吗?

2021-10-27 08:55:24 暂无评论 184 美文美句 佳句   绝句   举出

在宋代绝句中,表现哲理佳句的诗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莫过于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与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先说说朱熹的绝句——

这首诗是朱熹于庆元二年(1196年)为躲避权臣韩侂胄之祸,在江西省南城县应上蛤蟆窝村民邀请讲学期间,在该村写下的一首诗。后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上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

巜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寓理。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出常人难以悟出的读书感受。他笔下的池塘并非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流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化解问题、

获得新知时的感觉,提高认识时的情形极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有所悟、读有所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切身的读书感受。这种感受虽然仅属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作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认真真读书,时时刻刻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用来比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有时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评价一个人学问或艺术成就的背后,也是有它一定的深厚的渊源的。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接受新鲜事物、鲜活的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再谈一谈苏轼的绝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大诗人苏轼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由黄州(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河南临汝)时,经九江与友人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和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一样,以景入题,把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作者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喻理,谈游山之感悟。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即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而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的经验与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样理性的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间事物概莫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所呈现的一个深刻的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与本来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不但是苏轼精心力构、概括庐山之游的绝唱,而且也是他勘透世情、彻悟人生的妙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此诗依然意味悠长,令人深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