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英文原著?不知道我对您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不对,我觉得里面包括两个问题:
(1)问什么要读英语母语者写的书籍,而不仅仅是学校的英文课本?
(2)为什么要读英文原文,而不是中文译本?
不知道您问的是哪个方面。我就两个都说说吧。
第一,问什么要读英语母语者写的书籍,而不仅仅是学校的英文课本?
英语课本面对的,是从零开始学习英语的人,所以会考虑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特别是传统的以语法教学为主线的英语课本,编写思路都是从简单的词、简单的句型开始。
这样做,优点是“语法知识”方面循序渐进,缺点是“语言交际”方面可能不合适。比方说,问对方的名字,What's your name? 语法结构很简单,往往课本就这么教,但其实在交际中,这么问显得挺没礼貌的。更妥当地是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当然,不止这一种问法。)但是这句话涉及到了情态动词,可能传统课本的编者会觉得不适合初学者,所以就舍弃了。
类似地,表达自己想要什么时,很多课本首先就教简单的want一词,以至于咱们习惯张口就是 I want 或者 I want to... 殊不知,这么说,在英语母语者听起来也不礼貌,他们自己会用 I'd like或者I'd like to... 为什么不直接教 would like呢?可能传统课本的编写者认为这是虚拟语气,不适合初学者。但实际结果就是,为了简单,为了将就初学者,反而教给他们一种不太地道,甚至不太礼貌的表达。
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的,(大意是)为了所谓照顾学习者,为了硬套语法,我们把好好的一句话改来改去,最后教给学生的时候,就很不地道了,失去了语言本有的韵味。
而英语原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为了教学,不会削足适履,因此遣词造句都很地道、准确。
所以,我们学习英语,必须“为了教学的英语课本”和“不是为了教学的英语原著”并行。前者的作用是让我们的英语“从无到有”,后者帮助我们“从有到优”,对我们学习者而言,二者必须互为补充。
第二,为什么要读英文原文,而不是中文译本?
如果换一个方向来问,可能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如果一个人(不管是哪国人)想欣赏李白的诗,我们应该让他读外文翻译呢,还是中文原文?
其实,只要是翻译,就一定会有误差,越是文学水平越高的作品,误差就会越大。这个无法避免,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一样,驾驭文字的方法不一样,对“美”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业务迫切的需要,比如操作方法、最新的理论,也许看看中文译本是个快捷的方法,但如果是为了研究,我建议还是看原文。
中文译本不仅会因为语言表达习惯之不同,而失去一定光彩,还可能会因为译者的水平而失色。我读过一本中译本(反面例子,我就不说是哪一本书了),译者自己也承认,TA既不是英语专家,也不是汉语专家,只不过是在这本书所涉及的到领域有研究。我读这本书,到后来真的是有点抓狂,因为有的地方,不光翻译出来的意思逻辑对不上,连汉语表达都是问题。忍无可忍,我买了英文原文,反而读起来很顺畅。
一句话,好的中文译本,要求译者不光外文优秀,还得国文优秀,还得了解某个领域,至少是这三方面的能人,不少译本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到之前黄磊的女儿在飞机上拿着英文读本在读,好多人评价说多多好了不得,从小就能拿起来英文读本就可以读。好多人都特别羡慕读文章直接读英文原著的。
好多人说读英文名著是因为获奖的文章没有译文,比如雨果奖,星云奖等;还有人说因为语言不通,被翻译之后的文章就变了味;要么是没有译本,要么是翻译的不好,所以好多人才开始选择读原著的,其实不管是英文原著还是中文原著肯定还是读原著更好。
首先直接读原著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具体形象,被翻译过的文章总觉得是被人咀嚼过似的,译本很多都加入了译者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个是不可否认的。
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说“翻译犹如咀嚼饭味人,不但失去了真味,还带上译者的口水和牙齿的污秽”。就像是我们看原版的英文电影和看国语版的电影一样,国语版的配音听起来不是很流畅,感觉诡异。
其次好多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是英文原著还好,直接看就可以了,但其实市面上的好多译本都是出自不同译者,所以说这个文本的质量还是有差别的。
不管怎么说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英美人的价值观,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培养英语语感。
- 上一篇: 求:莎士比亚的名言(英文+翻译)?
- 下一篇: 想知道更多的英语唯美励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