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着(闻俊)
你一生只选择一种姿势——站立。
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大雪压顶的日子,你不肯屈服;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首;刀斧临头的黄昏,你不肯折腰。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一段英雄的人生。
茫茫大漠,一棵树站起来,是一座丰碑;巍巍青山,千万棵树站起来,是一座长城;悠悠河岸,所有的树站起来,是一条蛟龙;青春的树,在时代的浪潮里,歌唱着永恒的真诚。
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站着,给江河一滴清纯;站着,给生命一声问候;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坚如磐石的精神。
人,与树站在一起,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更是一种撼天动地的奇迹!
赏析:
本文以充满诗蕴却不失刚毅的笔触书写一种风貌,一种让人感慨万端,让人心魂震颤的精神状态。
说它写树,还不如说是写人;说它是写人,还不如说是写一种生存姿势。置身滚滚红尘,人有时需要坚守,需要不屈,否则,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我们将迷失自我。
2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那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厢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技,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子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这时,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若是这样惋惜地说。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哪! (原文有删改)
【赏析】文章以秃的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描述了一株屡遭风雷的劈折和蚂蚁的啃蚀后,濒死的秃的梧桐顽强的抗争命运的经历。写法上,作者首先欲扬先抑,通过人们的惋惜极力描写梧桐的濒死状态;继而用“沉郁地绿着”的“老柏和香橙”一味“护定它青青的叶”的“年近古稀的老榆”最终都禁不住西风而“瑟瑟地悲叹”的场景进行侧面衬托;然后以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进行类比,极力赞美秃的梧桐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3读山 张腾蛟
我常常去读山。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滋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时,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怎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投向山林时。
(原文有删改)
【赏析】
最珍贵的东西总是免费的。比如,空气、阳光与水,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总是很自然地进入了我们视野,如果你对此视而不见,不意而进入审美“盲区”的话,请读一读张腾蛟的《读山》吧。在这篇灵性的文章里,山是一本厚重无比的书,是一册美丽的卷轴,那里藏龙卧虎,深远绵长,曲尽其妙,只待你静静去品读。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有一种大气,是平常人的境界所达不到的,只有那些“胸怀天下”的人才能领会到山的精髓。
4桃花红 钱红莉
我家窗外,有一棵桃树,从起先的不足一人高,到如今的需仰头才能望见全部树冠,已然历经了几个年头。春分前后,一树花总叫人看不够。散步的时候,经过它;回来的时候,即便绕道,也要经过它。花花朵朵,郁郁累累,一派繁华气象,将年久颓唐的小区映照得新鲜热烈。新绽的绿叶丛丛点缀其间,好像在繁丽的丝绸上飞针走线,华丽的底子不改,却多了另一层清幽的气质。桃花的美,美就美在清气上,不比牡丹那么硕大浮艳——然而,桃花也是艳的,它的艳,是深艳,间或有那么一点佻丽,显得悦人又悦己。半上午的时候,我在厨房水槽前洗菜,也不忘把头偏一下朝窗外探——满树花朵一齐静在那里,似乎象征着一种高蹈浮世的精神世界,默默地提醒着一个整天沉湎于柴米油盐中的人挣脱出来,看它一看——满树新绽的桃花红,仿佛一面镜子,人的琐碎一览无遗,躲都没处躲。
春天,走路的时候都要睡过去,仿佛只有一双眼睛醒着,看这望那。小区足球场边几排水杉,远远望去,笼着一层绿雾,似有若无,像青障,待走近了观察,原来细针一样的叶已经破壳,水雾雾的,披着一层薄绿。这种绿有湿淋淋的气质,且相当脆弱,早晨毕竟有点寒凉,水杉细嫩的针叶稍微有些发抖,似乎经不起寒风的一再吹拂,好在捱到午后,元气就恢复过来了。
早春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一点点绿,它们大多没什么野心,一点点地往外长着,缓慢,耐受,不疾不徐。也有个别的植物等不及似的一股脑地往外挣着挤着,比如抽苔的萝卜花和青菜花,是以一瞑一寸的速度飞驰;比如桃花——明明昨天黄昏的时候还都是颗颗苞蕾,才过一宿,就都绽成了花朵。那种桃花红,真耐看,即便不下雨,也是水色弥漫的,始终没有枯意,一直到它落,都葆有新鲜感。
夜里翻一本杂志,看见韦庄的《思帝乡》,着实被“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惊了一下。一个姑娘,春天为何给了她这么深的无惧?纵然被抛弃,也不会感到羞耻——她怎么如此舍得自己?她简直不要命,像一张满张的弓,在杏花春景的催发下,一支好箭蓄势待发,爹娘也挡不住……
杏花,我无缘见识,只吃过小黄杏。想象中,杏花应该比桃花开得小,果实决定了花蕾。然而青杏在文学里却是一个永恒的意象,青桃就比不过它了,前者胜在“酸”,后者输在“涩”上。但是,单论花朵,桃花应该不输杏花,关于它的美,古诗词似乎总归不能达意,崔护的那首,我并不喜欢。
桃花一年年地开,一年年地清高孤独着,而咏桃花的总逃不掉通俗的窠臼。文字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至美。
(选自《新华日报》)
【赏析】
桃花,司空见惯,但它不像牡丹、荷、梅、兰、菊等被古人赋予相对固定的人格意义。本文歌咏桃花,细腻的笔触直通细腻的心灵感悟。桃花何以为美?“美就美在清气上”,这是全文的文眼。何谓“清气”?“桃花也是艳的,它的艳,是深艳,间或有那么一点佻丽,显得悦人又悦己”。何以“悦己”?“满树花朵一齐静在那里,似乎象征着一种高蹈浮世的精神世界,默默地提醒着一个整天沉湎于柴米油盐中的人挣脱出来”。
从行文的角度看,全文广泛运用对比、衬托,极尽摇曳之能事。写桃花之红,以绿叶衬之;写桃叶之绿,以水杉衬之;写桃花之清高,以文字之通俗衬之。以一棵桃树入笔,层层深入,止于“至美”二字,气韵流畅,水到渠成,掷地有声。
5半亩方塘 谭岩
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俏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暮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园。如果秋的雨水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的晶莹飞雪。冰清玉洁的雪水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春天到了,她就让人们抽取一年的积蓄。清亮的塘水就会一路欢歌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耕。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便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她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
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啊。
【赏析】
“上善若水”。在赞美江河湖海这些博大的水之载体时,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还有这“半亩方塘”。她虽不起眼,却有“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园”的胸怀。正是这胸怀让她不求索取地养育了一方人,又是何等的“善”!作者借“半亩方塘”来抒怀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成为江海湖泊,那就不妨做半亩方塘,只要你有“善”的本性,只有你思想活跃,胸襟开阔,行动务实,心地明亮,就足以造福他人,让自己快乐。